第32章 取皖城激怒曹操 分荊州盟好劉備(第1/2頁)
章節報錯
卻說曹操徵孫權無果而返,心中不服,一面在皖屯田,一面招誘吳境內山越,授其印綬,以作其後攻吳內應。
曹操曾令廬江人謝奇做蔪春典農,在皖城一帶駐軍屯田,數次犯吳境。邊守大將呂蒙派人誘降他,但沒成。隨後,呂蒙伺機襲擊他,謝奇就畏縮後退。而他的部將孫子才、宋豪等人,攜帶老幼投降了呂蒙。
曹操見謝奇敗退,特遣廬江太守朱光駐守,呂蒙見朱光屯皖大開稻田之舉,便對孫權道:“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眾必增,如是數歲,此舉於吾國極不利,宜早除之。”
孫權也認為要奪取魏方合肥,當應先要佔其援地皖城,如放任朱光屯田聚兵,數年後,想在淮南一線成事,那就難了。
孫權察覺到皖城雖仍在曹操控制之下,但實成了一孤城,如率兵攻打,很易取手,於是決定親征皖城。
孫權召見諸將,問攻皖城有何計策?諸將皆說作土山,添攻具之類。獨呂蒙則有異議,認為建造雲梯和壘築土山,時間太久,到時援皖城外兵趕來,皖水水位下降,我方舟船難歸,那就危險了,宜速攻皖城。
呂蒙就此建議道:“應乘著雨水入攻,士氣則盛,出其不意,四面並攻。這使守軍不備,皖城不固,有利速戰。若滯留多日,水必退去,船行艱難,這對吾軍極為不利。現觀皖城不甚固,可藉助水勢,在援軍到來之前一舉拿下皖城。”
孫權應道:“善!”
孫權隨依呂蒙之計,令甘寧為升城督,即在清晨發起攻皖城。
由於雨水長時間的浸潤,皖城牆土鬆軟,吳軍很快在幾處開啟缺口。
甘寧手持練,身緣城,為吏士先,督攻在前。呂蒙以精銳繼後,手執枹鼓,士卒皆騰踴自升,食時破之。經過激戰,擒獲廬江太守朱光及參軍董和男女數萬口,戰鬥很快結果。
正如呂蒙所料,曹操派張遼救援,未至,聞知皖城已失,只得退回。
事後,呂蒙被任命為廬江太守,所俘人馬全歸呂蒙,還賜尋陽屯田六百戶,官屬三十人。
皖城失守,時年五十九歲的曹操頓覺受辱,因而大怒,欲率軍徵吳,時值秋雨時節,大雨綿綿,三軍皆不願行。
曹操知其然,恐外有諫,特宣教令道:“今孤戒嚴,未知所之,有諫者死。”
丞相主簿賈逵接到教令後,深感實在不具出兵條件,事關重大,不得不諫,就與同僚傅幹等三主簿上書冒死諫阻道:“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難以威服,易以德懷……今舉十萬之眾,頓之長江之濱,若賊負固深藏,則士馬不能逞其能,奇變無所用其權,則大威有屈,而敵心未能服矣。”
此諫觸動曹操,引起大怒,將賈逵等收監。曹操遂主動蹲牢探監,見賈逵已戴刑具,怒氣稍消,賈逵坦稱是此舉主要是自己意。曹操覺得賈逵所諫也是忠心,不久又下一道教令道:“賈逵等無惡意,原復其職。”
曹操雖赦賈逵等無罪,但不改前定,執意徵孫權,不再聽勸阻,遂以子臨菑侯曹植守鄴城,曹操七月率軍親征。
時有丞相參軍傅幹再諫道:“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與武也。用武則先威,用文則先德,威德足以相濟,而後王道備矣。往者天下大亂,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吳與蜀也。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難以威服,易以德懷。愚以為可且按甲寢兵,息軍養士,分土定封,論功行賞,若此則內外之心固,有功者勸,而天下知制矣。然後漸興學校,以導其善而長其節。公神武震於四海,若修文以濟之,則普天之下,無思不服矣。”
曹操不聽其言,執軍前行,但由於大雨,確實出現了主簿傅幹所述之狀,曹軍未能得時機,難成優勢,難逞其能。
曹操面對現實,始悟賈逵、傅幹等所言確實在理,知與吳其膠著於此,不如趁夏侯淵平涼得勝之威,回軍而西取張魯。於是至十月曹操率軍無功而返,歷時三個月。這樣使得孫權基本控制住了合肥以南、長江以北一線。
曹軍北撤,吳與魏時局暫得緩和。適為了荊州問題,齟齬多日,需得解決。時下陸口屯將魯肅,報稱病重求代,孫權派吏問疾,齎給醫藥,一時尚未令卸職,叫他在任養痾。
魯肅年未滿五十,本是服官從政之時,因平居為國經營,煞費心力,所以未老即老,病不能興。他始終主張聯劉抗曹,荊州借劉備,謀出他一人。
當劉備取益州時,孫權令諸葛瑾赴成都,索還荊州。
諸葛瑾入蜀,受到其弟、蜀軍師諸葛亮官方之正式接待,並在其他人陪同下,會見劉備。兄弟二人各為其主,為避嫌,除公開會晤外,退無麼面。
諸葛瑾轉達了孫權欲取荊州的要求,劉備自然不許,但因怕傷和氣,便道:“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
諸葛瑾得到劉備答覆,回吳將其意報與孫權。孫權聽後,知劉備意在搪塞拖延,怒道:“借取涼州為由,是想延期不還荊州麼!”
於是孫權不管劉備態度如何,遂自置已為劉備據有的荊南三郡,即長沙、零陵、桂陽長吏,讓他們去赴任。
而關羽都督荊州事,自然遵劉備意,盡保荊州已有土地,對孫權派來的三郡長盡驅逐之。
劉備得知荊州勢態,為使不把事態擴大,特遣使者伊籍赴吳。
伊籍是一善辯之人,他見到孫權,向孫權拜禮起身,孫權問道:“爾為何受此等大屈要去受命於一個無道之主呢?”
孫權所言“無道之主”意指劉備。而伊籍知曉孫權其意,然他卻答道:“吳王太客氣了,一拜一起哪能算得上是大屈呢?”
伊籍即把“無道之主”之稱,順水推舟送給了孫權。孫權聽後,不但沒生氣,反而大大加賞伊籍辯才。隨後伊籍向孫權重申劉備意圖,決不食言,孫權佯為同意,就打發了伊籍回蜀。
其實孫權得知三郡長被驅,已是大怒。他乘劉備主力在蜀,遣二路軍取之,一路由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二萬人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一路由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御關羽,自己坐鎮陸口節度諸軍。
呂蒙率軍趨襲三郡,長沙太守廖立棄城而走,自歸劉備。桂陽太守本由趙去兼領,此時趙去已入蜀,城守力薄,自然難以抗爭呂蒙,只有零陵太守郝普據城不降。
那時孫、曹二方在淮南角逐已久,吳境內常出現大規模的軍隊調動,這對關羽來說,已是習以為常。因此呂蒙興兵突襲荊南三郡,起初並沒引起關羽絲毫察覺,後被發現,但為時已晚。
劉備得知孫權出兵奪荊州三郡,已知形勢嚴峻,遂以諸葛亮鎮守成都,親率五萬兵回公安,並使關羽率三萬至益陽境,有誓保三郡的架勢。
孫權聞訊,立刻重新部署軍隊,使魯肅率軍由巴丘屯益陽,同時急召呂蒙等捨棄零陵,還助魯肅,準備在在益陽境內迎戰關羽,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呂蒙接到孫權急助魯肅的信後,秘而不宣。夜召諸將,故作姿態,假稱明日一早就攻零陵城,且道:“郝子太(郝普字)只聞世間有忠義,而不識時務。”
隨即煞有介事地對郝普舊友鄧玄之等人說了一些假情報,即劉備遠在漢中已為夏侯淵圍困,關羽在南郡,今至尊(指孫權)身自臨之,近者破樊本屯,關羽救之,逆為孫規報破。此皆目前之事,君所親見。劉備首尾倒懸,救死不給,豈有餘力復營此哉?隨即呂蒙令鄧玄子將此息進城轉達郝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