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孫劉聯盟共抗曹 曹操恫嚇未成效(第3/3頁)
章節報錯
曹操既有驕態,江陵停下,沒乘勝續追擊劉備,迅速東下,這就使劉備得以喘息。
在諸葛亮和魯肅的促成下,孫劉結盟很快形成。數日之後,曹操才率所部及新附荊州之眾順江東下。
當下由魯肅見周瑜,具述諸葛亮求援情事,周瑜即讓魯肅邀諸葛亮一見。
諸葛亮與周瑜相見,寒暄已畢,談及軍事,諸葛亮笑語道:“一傅眾咻,恐孫將軍尚有疑慮,應該替他剖解,使知曹操軍虛實,瞭然無疑,方可成事。”周瑜聞言稱善。
待諸葛亮別後,日已垂暮,周瑜吃過夜餐,乃復入見孫權道:“諸人勸將軍迎操,無非因操虛張聲勢,說有八十萬眾,所以驚惶。其實曹操軍斷無此數,號軍為八十萬,實北兵十五六萬,且不悉水戰,久戰成疲。至於荊州降兵,至多不過七八萬,尚懷疑貳,不為買力。試想以疲兵疑卒,沿江東來,人數雖多,實不足懼。瑜得精兵五萬,便可制操了。”
孫權起撫周瑜背道:“公瑾所言,足釋我疑。張子布等,各顧妻孥,毫無遠見,大失孤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心,孤已選得三萬人,備齊糧械,煩卿與子敬、程普,即日先發,孤當再集軍馬,為卿後應。卿前軍倘不如意,便還兵就孤,孤誓與曹操親決一戰,更無他疑。”周瑜乃告退。
翌日即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領兵三萬,往會劉備,併力敵曹操。
程普在諸將中,年齒最長,乃反為周瑜副,未免怏怏。及見周瑜調署人馬,井井有條,才為歎服。
周瑜見諸葛亮智出己上,欲招與同事,特向孫權陳明,令諸葛瑾留諸葛亮仕吳。
孫權當然告諸葛瑾,諸葛瑾奉命留諸葛亮,諸葛亮反邀諸葛瑾同行,諸葛瑾乃返報道:“瑾弟諸葛亮已委質劉氏,義無二心,弟不留吳,亦猶瑾不往劉。且彼此既合力拒曹操,也不必計及親疏了。”
孫權因復告周瑜,周瑜便與諸葛亮同行,辭過孫權,聯檣西進,行至樊口,劉備已守候多日,既見江東水軍,便使糜竺犒軍致意。
周瑜恃才傲物,語糜竺道:“我本欲見劉豫州,共議良策,只因身統大軍,不便輕離。若劉豫州肯屈駕來臨,深慰所望。”
糜竺應聲還報,劉備只能“屈駕”乘單舸往見周瑜,問周瑜帶得若干兵馬,周瑜答稱三萬人,劉備尚嫌太少,周瑜微笑道:“兵不在多,恃在將才。劉豫州但看瑜破曹操便了!”
劉備聽後,讚了數語,以作鼓勵,當即辭回。劉備對戰勝曹操的信心不足,便不將主力開赴前哨,更不願將自己的軍隊歸周瑜指揮,留有後路。只是表上以作安排,以助周瑜攻曹操。
建安十三年十月十日,周瑜統軍再進,舟抵赤壁,與曹操軍前驅相遇,兩下交鋒,曹操軍敗退,周瑜收軍結營,屯駐南岸。
曹操亦駐軍北岸,夾岸相持。惟曹操軍多系北人,不服南方水土,動輒嘔吐,筋疲力軟,未堪爭鋒,所以逗留不戰。周瑜亦未得勝算,靜覘敵變。
轉眼間已閱旬餘,曹操見江中波浪,時作時止,舟軍一經顛簸,便患暈眩,因此想出一法,把各艦連環鎖住,船鎖一起,可免動搖。暫做休整,準備冬盡春來,再謀進戰。
吳將黃蓋,探知曹軍動靜,便向周瑜獻計道:“寇眾我寡,難與久持,曹操軍方鉤連船艦,首尾相銜,但教用火一燒,不怕不走。”
周瑜微笑道:“我亦早有此意,但曹操軍沿江巡弋,恐不容我艦過去,如何縱火?”
黃蓋躍起道:“何勿用詐降計?”
周瑜鼓掌道:“此計非公復(黃蓋字)不行,可先使人獻書曹操,曹操若中計,便可成功。”
黃蓋奉令修書,交與周瑜閱過,待至夜靜,乃派人送去。
是夜寒月橫空,水天一色,曹操對月感懷,與將佐痛飲數杯。乘著三分酒興,出寨登艦,眺覽夜景,忽見烏鵲一叢,向南飛去,不由的取過一槊,橫擱船頭,信口作歌道: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杜康作酒。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皎皎明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歌方罷唱,驀有軍吏入報,謂東吳有人獻書,曹操即將吳使召見,由吳使呈上書信,就閱燈下。
這正是:子敬借吊使荊州,孔明受遣來江東。
孫劉結盟終促成,曹操驕情呤歌詩。
評:魯肅出使荊地,引來諸葛亮。曹操出書江東,眾人驚駭,都欲迎曹。獨魯肅意欲抗曹,諸葛亮以激將法以提孫權抗曹操決心,後孫權與經魯肅商定召周瑜,聯劉抗曹。此為三分天下之策也。如無此舉,三國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