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孫權敗魏始稱帝 蜀漢北伐仍盟吳(第1/3頁)
章節報錯
諸葛亮既斬馬謖,忽想起先主劉備言,不由太息道:“先帝嘗謂馬謖言過實,不可大用,今果應此言,自愧不明,致誤軍事。馬謖果有罪,我亦難辭。”遂擬上表自劾。
可巧趙雲、鄧芝,自箕谷退歸,繳還軍令,趙雲自言無功,應受懲戒。
諸葛亮問明鄧芝,鄧芝言魏將曹真,率兵追襲,幸由雲親身斷後,步步為營,始得全軍歸來。
諸葛亮欷歔道:“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顧,箕谷軍退,兵將並不相失,可見用兵在人,原不在多寡呢。”
趙雲尚有軍資帶還,諸葛亮欲分賞將士。趙雲答稱軍士無利,何為有賞?且暫貯庫中,作為冬賜,諸葛亮點首稱善。
諸葛亮因即表請自貶,趙雲亦附表請懲。後主劉禪得表,召問蔣琬、費禕,禕等謂應從諸葛亮言,暫行降職,乃貶諸葛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降趙雲為鎮軍將軍,使蔣琬齎詔至營。
諸葛亮受詔後,留蔣琬共飲,蔣琬語諸葛亮道:“昔楚殺得臣,晉文公然後心喜。今天下未定,邃殺馬謖,自失智士,豈不可惜?”
諸葛亮流涕答道:“孫武所以能制勝天下,全賴法嚴。今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以治軍?”
蔣琬勸諸葛亮回成都,諸葛亮搖首道:“奉詔討賊,奈何罷休?”
蔣琬復說道:“如再欲伐魏,必須增兵。”
諸葛亮悵然道:“街亭敗退,非由兵少,實由亮誤用馬謖,致有此敗,不肯諱過。今當減兵省將,明罰思過,懲覆轍,慎將來,且望在朝諸公,勤補吾闕,然後事可定,賊可滅,功可蹻足而待了。”
蔣琬當然佩服,旋即辭去。諸葛亮乃考勞勩,揚壯烈,引咎責躬,厲兵講武,再作後圖。
蜀漢北伐之機,吳蜀為盟,孫吳理應配合,孫權卻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支援和配合蜀漢北伐。
孫權鄱陽太守王靖,因平叛不力,受到孫權嚴責。重壓之下,王靖起了判念,準備投降曹魏。鄱陽郡北臨長江,渡江越過皖縣,即可抵達曹魏境的揚州。只因王靖行事不密,而被孫權察覺,孫權將王靖全家誅殺,然後任命親信周魴繼任鄱陽太守,周魴字子魚,吳郡陽羨縣人,機智幹練。
孫權自思,不如就王靖之事,將計就計,使鄱陽太守周魴用詐降計,誘魏攻皖,鄱陽太守周舫接到密令,即派親信送信給魏揚州牧曹休。
曹休收信,展閱其義有:周魴已密求山中名帥反吳,已備印信數百,假授諸帥,獎勵其志。數帥人因我周魴小不足大任,請求以我太守之名和汝大將軍之名。表明此舉為棄暗投明,歸降之誠,歷陳自己身處劣境,切為保密。並透露孫吳的軍事機密,還道出武昌空虛。如來攻城,必為內應,內外配合必獲全勝。
雖此信說得很切實際,但曹休還有猶豫,他一面上表魏王曹叡,一面派探子打探是否真實。
探子回報,周舫已受髡刑,確實是真。曹休當即誤聽周魴言,在得到曹叡允許後,讓周舫作為內應,率十萬大軍攻打皖城。
曹叡為確保此勝,又使司馬懿前往江陵,賈逵進攻濡須,以配合曹休行動。三道俱進攻吳。
孫權得知曹休中計,就命陸遜為大都督,朱桓、全琮為左右都督,率九萬人迎戰曹休。
其間,朱桓都督獻計道:“曹休以親戚見任,非智勇名將也。今戰必敗,敗必走。走當由夾石、掛車(掛車嶺,安徽桐城北),此二道皆險,若以萬兵設定,彼兵可盡,而曹休可生擒,臣請將所部以斷之。若蒙天威,得以曹休自效,便可乘勝長驅,近取壽春,割有淮南,以規許、洛,此萬世一時,不可失也。”
孫權、陸遜認為此太有冒險,以為不可,故此計不從。
曹休率軍深入吳境,而在魏卻引了起震動。尚書蔣濟、前將軍滿寵等諫阻曹休南下,但曹休不從,一意孤行。
然曹休在途中,發現孫吳軍事有異,自覺已中孫吳詭計,但出於自尊,自恃兵馬精多等原因,決定與孫權一較高下。
周魴合眾,也隨陸遜橫截曹休。
曹休率軍到達石亭,就遭到東吳三路大軍的伏擊,一戰大破曹休,曹休迫使退兵。但撤退路線則是背靠湖泊,旁依大江,道路狹窄,十分緩慢。
吳軍緊追不捨,斬殺曹軍萬餘。曹休丟棄車馬萬輛,軍資器械無數,而孫權已斷其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