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烏十二年間,右大司馬全琮病歿,全公主又致守孀,年近四十,還是好淫,因孫峻壯年偉岸,即多方勾引,與他私通。乃母步氏以仁惠稱,不意生此壞女!兩下里暗地綢繆,密商長策,決擬將太子和捽去,改立孫亮,方好久圖富貴,安享歡娛。

赤烏十二年,吳左大司馬、右軍師朱然卒,孫權又失一重臣。

赤烏十二年四月,孫權以新任驃騎將軍、孫權的女婿朱據領丞相,丞相虛位才有落實。

朱據字子範,孫權以為文武兼備,且嫁公主孫魯育嫁他。二宮相爭,降為新都右丞,後又賜死於赴任途中。

赤烏十二年四月,有兩鳥銜鵲墮東館,孫權命丞相朱據燎鵲以祭,純屬迷信。同年六月,又有寶鼎出臨平湖。八月,白鳩見於章安,視為吉利。

孫峻常入侍吳主時,遂肆意誣衊太子,惹動吳主宿嫌,孫權沉吟歷年,考慮再三,決心改嗣,遂將孫和幽禁,並宣佈廢除他的太子,朝廷上下頓時大亂。

驃騎將軍、附馬朱據進諫廢除太子的害處,但被孫權拒絕,朱據聯合尚書僕射屈晃。率眾多將吏頭上抹泥,自縛,接連幾天為孫和求情解禁。

孫權登上白爵觀府瞰請願的人,見狀甚惡之,這更加激怒了孫權,斥責他們聚眾鬧事。

由於反對聲太高,沒有立四子孫霸,而是欲立七子孫亮,孫亮只有七八歲。為此,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上疏,引用晉獻公殺申生,立奚齊,晉國擾亂的事實勸諫,朱據、屈晃也固諫不止,孫權震怒之下,於赤烏十三年八月,將陳正、陳象滿少斬,族誅,將朱據、屈晃拖進大殿杖一百,將朱據由驃騎將軍一下子降為新都郡丞,諫者坐罪,因此群司坐諫誅放者十人,廢孫和為庶人,徙於故鄣(浙江安吉北)。

赤烏十三年,頒詔廢皇太子孫和,孫亮為太子。且孫和被貶為庶人,流放丹揚故鄣之地。

為達立孫亮為太子之目的,潘氏不直接提出,只是含淚提出,孫權死後,不能害我們母子。孫權認為孫和和孫霸任何一個人接位,都避免不了一場相互殘殺,最後決定立孫亮為太子。

這年十一月,頒詔立八歲的第七子孫亮為太子,立全氏為妃,立潘氏為皇后,且明年改元為太元。

孫權恨孫霸結朋黨以害其兄,又怕其後害少主,故賜死魯王孫霸,楊竺、吳安、孫奇、全琮的兒子全寄等都被誅殺。

而朱據先是遽降為新都郡丞,既而中書令孫弘誇大其罪過,在赴任半途中,被孫權派侍者賜死。

接著張純、張休他們連遭誅殺,就是顧譚因為太子說話,惹怒了孫權,又因顧承因與張休詐增,流放到交州,二三年間,死於流放地。

赤烏十三年,五月,日至,熒惑入南斗。秋七月,犯魁第二星而東。八月,丹陽、句容及故鄣、寧國諸山崩,鴻水溢。孫權因詔原逋責,給貸種食。

隨後孫權又聞魏揚州刺史、前將軍的文欽來降,並密書給朱異,讓朱異接應。朱異將降書傳給孫權,並指出實為偽降。孫權就加派偏將軍呂據督二萬人,與朱異併力,至北界。文欽見異等持重,不敢冒進,詐降未成。

為防魏軍來犯,孫權遣軍十萬,作堂邑(六合境)塗塘以淹北道。意即魏軍如來犯,可放水淹之。

孫權立孫亮太子後不久,魏徵南將軍王昶便向魏皇帝(實為司馬懿)上言:“孫權流放良臣,適庶分爭,可乘釁而制吳、蜀。白帝、夷陵之間,黔、巫、秭歸、房陵皆在江北,可襲取也。”

因此,司馬懿即派三路襲吳,遣新城太守州泰襲巫、秭歸、房陵;荊州刺史王基向夷陵;王昶向江陵。孫權遣將軍朱績、戴烈、陸凱等,往拒魏軍。

魏軍兩岸引竹絙為橋,渡水擊之。

吳軍急趨,奪得南岸陣地。王昶使積弩同時俱發,吳軍大將施績夜遁入江陵城,追斬數百級。

王昶欲引致平地與合戰,乃先遣五軍案大道發還,使吳軍望見以喜之,以所獲鎧馬甲首,馳環城以怒之,設伏兵以待之。

施績果追軍,與戰,克之。施績遁走,魏軍斬其吳將鍾離茂、許旻,收其甲首旗鼓珍寶器仗,振旅而還。

吳軍大敗,王基、州泰皆有功,遷王昶徵南大將軍、儀同三司,進封京陵侯。

這一戰役吳軍失敗後,施績說與諸葛融道:“王昶遠道而來感到疲睏,馬無糧可食,沒有辦法而撤走,此實在是天助我們。現今追弱少的他們,可率兵追殺,我想在前攻破他們,你可在後乘勢追擊,豈會是一人之功呢,宜一起有斷金之義。”

諸葛融答應施績。

施績率兵追殺王昶至紀南,此地離城三十里,施績先到與敵戰得勝,而諸葛融卻沒有推進,施績最後也因而失利。約好同一出戰,但施績先出戰,而融不進,導致施績最後失利的原因。

孫權非常相信迷信,赤烏十三年,有神人授書,告以改年,立後。孫權即於次年改元為太元元年,立孫亮母潘氏為皇后,大赦天下。

孫權年老體弱,更加相信迷信,孫權常病期間,請巫師治病,巫師說有鬼神故相進入宮中,其夜,孫權夢中果見到了魯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