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二宮之鬥立少子 孫權崩後隱內患(第2/3頁)
章節報錯
又孫權讓葛玄為百姓求雨,乃書符祿置於社中,頃刻間天地晦冥,大雨如注。再又孫權要求水中有魚,葛玄複寫符擲於水中,頃刻間得魚數百頭。
孫權聞揚州臨海羅陽縣有位王表的人,經常郵沒於民間,生活衣食與常人無異,但看不到他身影,隨身帶一侍女紡績,與神靈勾通,代表禍福。就派遣中書郎李崇帶著“輔國將軍羅陽王印綬”奉迎臨海羅陽縣的那位“神“。王表隨李崇出,一路之上所歷山川,輒遣婢與其神相聞,李崇等官員不敢摧促,
七月,李崇與王表到達京城,孫權於蒼龍門外為立第舍,數使近臣齎酒食住,使王表住進了皇帝特為仙人修建的華邸。
王表說水旱小事,往往有驗,並說近日有大洪水。
果然八月,大風聚起,江海潮湧,平地上積水深達八尺有餘,吳高陵松柏斯拔,郡城南門飛落。吳主先陵所種松柏,盡被拔起,直飛到建業城南門外,倒插路旁,孫權因此受驚成疾,月餘不能視事。當時長江的入海口近在鎮江、揚州一線,颱風海嘯,海水沿長江倒灌,建業宮城也被洪水圍困,右將軍呂據取大船以備宮內,皇帝孫權見到有船來救,十分高興。
到了仲冬,孫權才覺少瘥,乃親祀南郊,途次又冒風寒。及還宮後,復至患腫,意欲召和入侍,全公主及侍中孫峻,中書令孫弘,力言不可,方才罷議。
好容易捱過殘年,孫權病不能起,命立故太子和為南陽王,使居長沙;王夫人子休為琅琊王,使居虎林;還有一子名奮,乃是後宮中仲姬所出,年比太子亮少長,授封齊王,使居武昌,同時大赦天下。
過了月餘,孫權稍有起色,有司奏稱鳳凰來儀,到了次年乃復改年神鳳。
然而,孫權染疾在身,不料皇后潘氏,遽爾暴亡,孫權力疾往視,見潘項下有痕,舌不能藏,料有他故,因令左右秘密調查。
嗣得察出破綻,乃是潘後待下甚暴,各有怨言,她見孫權老病垂危,即使宮人出問中書令孫弘,考察漢呂后稱制故事。
宮人因潘後臨朝,必好殘殺,不如先機下手,俟她夜間熟睡,竟用絲巾將她項中扼死。
孫權亦知她咎由自取,但看到慘死情狀,不免悲憤交併,乃將與謀行兇的宮人,殺死數名。
此事後,孫權病更重,他又想起王表,令諸將吏數詣王表請福,王表知自己騙局暴露,便畏罪逃走。並在廳堂壁上寫下:“國之將興,聽之於人,國之將亡,聽之於神。”
魏大敗吳後的次年,即太元元年正月,魏軍王基又襲擊吳撫軍將軍步協於夷陵,步協閉門自守,王基示以攻形,實分兵取雄父(湖北宜昌境)邸閣(囤糧處),收米三十萬斛,虜吳安北將軍譚正,納降數千口,移其降民,置夷陵縣。
孫吳的軍事失敗,促使孫權病倒,孫權躺在病床上,想到潘後得如所望,有恃寵生驕,比那前時的柔媚情形,迥不相同。吳主孫權亦瞧透三分,始悟太子和無辜,轉生憐惜。想到自己錯廢了孫和,召回孫和,再立太子。但他的這一想法遭到了孫魯班的極力反對,她聯合孫峻、孫弘等人橫加阻撓,只得封孫和為南陽王,並封五子孫奮為齊王,六子孫休為琅琊王。
孫權想到可以託付大臣諸葛恪,但他又想到諸葛恪性格過於剛愎自用,不太滿意。而侄孫孫峻卻為諸葛恪擔保。
孫權在彌留之際,召諸葛恪、孫弘。孫弘與孫權並不同宗。以及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侍中孫峻託孤。
孫權任命諸葛恪兼太子孫亮太傅,除生殺大權外,一切事皆統一於諸葛恪。
諸葛恪屬於太子孫和一派,而他的兒子諸葛綽屬於魯王孫霸一派,孫權將他的兒子告訴諸葛恪讓他管教一下兒子,他竟然鴆殺了兒子。張承之妻是諸葛恪的妹妹,孫和之妻是張承之女。
諸葛恪是孫和的舅舅。在二宮之爭中,孫權殺了很多的大臣,但唯獨諸葛恪置身於事外。
諸葛恪從小就很聰明,他父諸葛謹是個長臉,孫權在一次大宴群臣時,故意找來一頭驢,在驢臉上寫上“諸葛謹”三個字,逗得群臣大笑。
諸葛恪見此,即跪請道:“乞賜筆更添二字。”權將筆給恪,諸葛恪在諸葛子瑜下,添入“之驢”二字,舉座稱奇,孫權亦為稱賞,便把驢賜恪。就使得孫權的這個笑話反倒成了對諸葛謹的饋贈。
惟諸葛瑾謂諸葛恪非保家子,引為深憂。及諸葛瑾病歿,諸葛恪自矜才智,好陵上位,丞相陸遜,輒貽書相誡,諸葛恪不少悛。
九十一歲的呂岱是諸葛瑾好友,叮囑諸葛恪道:“如今國事艱難,你當朝執政,每事應十思。”
而諸葛恪不以為然道:“昔是季文子做事總是三思而後行,孔子卻道:‘再思可矣’。今前輩要我凡思十事,意不是說我諸葛恪無能麼?”
嗣孫權交待後世後,病益沈重,終在神風元年四月,氣絕身亡,壽有七十有一,在皇帝位二十三年。
孫權死時,身邊只有孫弘和孫峻。中書令孫弘,孫弘原是魯王之人,後又倒向孫亮,諸葛恪是舊太子孫和之人。孫弘與諸葛恪積不相容,意欲矯詔誅恪,商諸孫峻,時孫峻羽翼未豐,知孫弘非諸葛恪對手,潘夫人曾向孫弘打聽呂后聽政的事,但現潘夫人已死,這又使孫弘失去了強援,孫峻再三考慮,反暗向諸葛恪報知。
諸葛恪得到訊息,不動聲色,即派人請孫弘來大將軍府議軍機大事,孫弘不知,來府就坐之時,諸葛恪收起笑容道:“皇上昨日凌晨駕崩,你秘而不宣,居心何在?”孫弘大驚,諸葛恪將手揮,十餘甲兵齊上,將孫弘亂刀砍死。
事後為孫權發喪,葬於蔣陵,追諡權為大帝。同時擁太子孫亮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