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孫吳因為與遼東相聯夾攻曹魏無望,又聞魏主曹叡新亡,魏主尚幼,故再次欲乘機進攻魏國。此次兵分四路,聲勢浩大。

一路遣揚武將軍全琮數萬攻略淮南。

二路以威北將軍諸葛恪進攻六安。

三路以軍騎將軍朱然、將軍孫倫率五萬人再次圍進攻樊城。

四路以大將軍諸葛謹、驃騎將軍步騭取椇中(今襄陽南)。

轉眼間已越數日,樊城被吳將朱然圍住,祖中亦為諸葛瑾所攻,連章告急,許昌、洛陽兩都,人心惶惶,司馬懿乃自稱病癒,出議軍事。

果正如司馬懿所預,全琮與魏徵東將軍王凌和揚州刺史孫禮戰於芍陂,雙方展開爭奪塘壩高地的戰鬥,力戰數日,魏軍乘勝攻陷吳軍五營,吳兵不敵而退,中郎將秦晃等十餘人戰死。但全琮燒安城邸閣,收其人民。

另路諸葛恪進攻六安,結果雙方沒有大的接觸,諸葛恪無獲而罷。

王陵報捷,擊退吳將全琮,淮南解嚴。

司馬懿進議道:“柤中民夷十萬,流離無主,樊城被圍逾月,緊急萬分,大將軍方握兵權,奈何坐視不救哩?”

司馬懿朝上故意責怪曹爽,曹爽無詞可答,只好自說無才,特候太傅定奪。

何晏在旁發言道:“樊城堅固,易守難攻,敵眾屯兵城下,不戰亦疲,但用長策制御,自足屈人。”

司馬懿微哂道:“疆場騷動,主少國疑,不乘此時出師卻賊,如何安定社稷?大將軍能往則往,如若不能,懿年雖老,願督軍一行。柤中民夷十萬,隔在水南,流離無主,樊城被攻,歷月不解,此危事也,請急討之。”

朝臣聞司馬懿願出師,當然贊成,司馬懿即調動人馬,剋日南征。

少帝芳親率百官,送至津陽城門外。司馬懿拜別而去。

司馬懿知南方署溼,不宜久戰,使輕騎挑之。

朱然知司馬懿能軍,不敢輕易出戰。

然司馬懿虛張聲勢,令諸軍休息洗沐,簡精銳,募先登,申號令,示必攻之勢。朱然聞之,乘夜撤走,樊城之圍被解。司馬懿追至三州口,(湖北襄樊境),收復了失地,並斬獲萬餘人,收其舟船軍資而還。

孫權又派朱然配合諸葛謹徵柤中,但遭到魏將蒲忠、胡質分別率領數千人迎擊。其結果蒲忠迎戰不利,胡質等皆退,朱然只獲小勝,也退還。

孫權見朱然圍樊城退還,諸葛謹等與朱然在同一戰區,朱然既退,他們也不能堅持,也只得退歸。

在這期間,諸葛謹苦戰病死,孫吳又失一大將賢臣。孫權見戰俱不利,全線退兵。

才經旬月,魏朝便得捷書,樊城解圍,吳兵夜遁,柤中亦擊退吳人,於是宣詔班師。太傅司馬懿振旅而還,獻俘行賞,又有一番張皇氣象。

獨曹爽相形見絀,未免減色,鄧揚、李勝,勸曹爽相機立功,方足敵司馬懿。事有湊巧,聞得蜀大將軍蔣琬,進任大司馬,出屯涪城,謀襲魏境。曹爽即聽揚勝等言,自請伐蜀。

司馬懿謂蜀未進兵,何用勞師?因復遷延了兩三年。

是時蜀後張氏已歿,更立後妹為繼後,長子劉璇為太子,次子劉瑤為安定王,改建興十六年,為延熙元年。車騎將軍吳懿,又病亡出缺,諸軍皆歸蔣琬節制,監軍姜維為副。蔣琬與姜維分駐漢中及涪城。至延熙六年,蔣琬抱病甚重,因令姜維屯涪城,另簡鎮北大將軍王平,往守漢中。

魏曹爽得此訊息,復擬攻蜀。還有徵西將軍夏侯玄,為曹爽姑子,附和曹爽議,慫恿興師。

司馬懿再出勸阻,曹爽不肯從,乃於魏正始五年,即蜀延熙六年,春日曹爽發兵,與夏侯玄會師長安,計得十餘萬眾,逾駱谷,逼漢中,聲焰甚盛。

蜀兵在漢中駐守,不滿三萬,諸將各有懼色,擬嬰城固守,靜待涪城援軍。

鎮北大將軍王平,獨宣言道:“此去涪城約千里,援兵怎能驟至?倘賊眾攻入陽平關,就為大患,不可不防。”

說罷,即遣護軍劉敏,引兵萬人,往據興勢山,多張旗幟,綿亙百里,興勢山為關口保障,與關內互相呼應,便成重鎮。

魏兵為興勢所阻,不能前進。長安運餉多艱,沿途跋涉,非但役夫奔命,輒致道亡,甚至牛馬亦相繼僵仆。曹爽與夏侯玄屯兵月餘,糧食將盡,寸籌莫展。

夏侯玄復接司馬懿手書,內稱《春秋》責大德重,興勢至險,已為蜀兵所據,萬難進兵,若再不知退,恐必致覆軍,究由何人負責?故先諮照等語。

夏侯玄即將懿書轉告曹爽,曹爽未肯遽歸,忽由探馬入報,蜀已任尚書費禕為大將軍,統兵來援,曹爽知不可敵,方與夏侯玄議決退師。

原來延熙九年蜀太后吳氏壽終,接連是大司馬蔣琬,尚書令董允,得病去世。蔣琬病卒後,諡號恭。蜀人稱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為四聖相,亦號四英,至是惟費禕尚存,就接下蔣琬之位。

費禕用曹選郎陳祗為侍中,陳祗多技巧,好行小智,與黃門丞黃皓相暱。黃皓素來便佞,見寵後主,惟畏一公忠體國的董休昭,休昭即董允字。

董允歿後,黃皓無所忌憚,又由陳祗入侍,遂得朋比為奸。且後主從此親政,擢黃皓為中常侍,親小人,遠賢臣,諸葛公苦口垂箴,終成空論,免不得日就傾頹了。令人三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