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二宮之爭逼死遜 曹叡早逝懿輔政(第3/3頁)
章節報錯
燕王曹宇性本溫和,當即出去。夏侯獻、曹肇、秦朗三人,亦無法可施,流涕歸第。
劉放即令內使辟邪,馳召司馬懿。懿見前後詔旨兩岐,料知宮中有變,星夜趕至洛陽,入宮求見。
曹叡握司馬懿手與語道:“朕忍死待君,今得相見,託付後事,我無遺恨了。”
司馬懿頓首受命,曹叡復召入齊秦二王,與司馬懿相揖,又指齊王曹芳語司馬懿道:“這就是他日儲君,請卿審視,勿誤勿忘!”
司馬懿非目盲,應早認識,又教曹芳前抱司馬懿頸,司馬懿流涕道:“陛下放心!難道不憶及先帝臨崩,曾將陛下囑臣麼?”
曹叡開顏道:“如此甚好。願卿與曹爽,共輔此子便了。”
乃即立芳為皇太子,曹爽為大將軍,司馬懿仍守官太尉,輔導東宮。
越宿曹叡即告終,曹爽、司馬懿,奉太子曹芳即位。
曹芳年才八歲,或謂系任城王曹楷子。曹楷即曹彰子。尊皇后郭氏為皇太后,追諡曹叡為明皇帝,葬高平陵。加曹爽、司馬懿侍中職銜,並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一切興作,皆託稱遺詔,即令罷免。
曹爽、司馬懿各領兵三千人,輪流宿衛,權勢相埒。惟曹爽年輕望淺,常事司馬懿如父,每事諮訪,不敢專行,司馬懿亦佯為謙抑,故尚得相安。
時有東平人畢軌,南陽人何晏、鄧揚、李勝,沛人丁謐,並有才名,挾策幹進。魏主叡在位,曾說他浮華躁競,屏黜不用,偏曹爽引為僚佐,一經秉政,便相繼錄用,視若腹心。
何晏等即為曹爽劃策道:“國家重權,不宜輕委異姓,今可入白天子,加司馬懿為太傅,外示推重,內慎防維,此後尚書奏事,先白大將軍,免為司馬懿所牽掣,大權庶不致旁落了。”
為曹爽劃策,看似盡心,實欲以傀儡待曹爽。曹爽聞言稱善,遂推司馬懿為太傅,且舉弟曹羲為中領軍,訓為武衛將軍,彥為散騎常侍。又徙吏部尚書盧毓為僕射,即令何晏代任,進鄧揚、丁謐為尚書,畢軌為司隸校尉,李勝為河南尹,拔茅連茹,交相慶賀。
黃門侍郎傅嘏,密語曹爽弟曹羲道:“何平叔(晏字平叔),外靜內躁,餂巧好利,將來必搖惑君門,幸轉達大將軍,毋輕委任。”
曹羲即將傅嘏言告曹爽,曹爽方恃何晏為心膂,怎肯信傅嘏?反說傅嘏從中讒構,把他黜免。
嗣復出盧毓為廷尉,尋且罷官。眾論多為盧毓訟冤,乃更用盧毓為光祿勳。大將軍長史孫禮,亮直不撓,為何晏等所嫉忌,出為揚州刺史。
司馬懿冷眼旁觀,早已窺透情隱,但因曹爽尚存禮貌,姑與周旋,不加干涉。
越年改元正始,遷中書監劉放為左光祿大夫,中書令孫資為右光祿大夫,定是司馬懿薦舉。
又越年孟夏,曹爽與何晏等選色徵歌,飲酒作樂,正在興高采烈的時候,忽由門吏入報道:“吳兵四路入寇,警報已到過數次。”
曹爽不禁失色道:“有這等事麼?看來只好請太傅主張。”
何晏等亦計無所出,但促曹爽入朝,與司馬懿會議軍情,曹爽不得已,離席出門。趨至朝堂,朝中侍臣,亟向曹爽問計,曹爽謂須待太傅計事,當下遣人往迎司馬懿。
惟知司馬懿託辭有疾,不肯到來。曹爽惶急無措,忙入見少主曹芳,請旨召司馬懿。
司馬懿尚諉諸曹爽,謂俟臣疾少愈,便當入朝。
曹爽更覺著急,再使光祿勳盧毓,齎詔向司馬懿問計,司馬懿才出答道:“芍陂(今安徽壽縣南)為淮南要衝,現由將軍王陵把守,可以無憂,惟樊城柤中兩處,必須大將往援,方能卻敵。”
盧毓還朝復旨,朝臣矚望曹爽,勸令東征,曹爽未經大敵,不敢出師。
這正是:忽臨大敵才顯能,才位不配終不守。陰奸潛伏侍機會,唯有曹魏司馬懿。
評:孫權重立太子,又封魯王,不分主次,同等對待,為二宮之爭留下後患,從而大失有才重臣,削弱孫吳。曹叡荒淫無道,以致早逝,司馬懿乘機成為輔政大臣,為後篡位奠定了基礎,司馬懿心機太深,為達到目的,以致裝病,讓曹爽完全放棄對他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