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劉備率軍東向吳 孫權防蜀臣於曹(第2/2頁)
章節報錯
趙諮來到魏都,入謁曹丕,曹丕即向問道:“吳王為何等主?”
趙諮便答道:“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曹丕微笑道:“這也太覺過誇了。”
趙諮又答道:“吳主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有三州,虎視四方,乃竟能屈身陛下,豈非雄略乎?”
曹丕不由大笑,復問道:“吳王亦曾學問否?”
趙諮便答道:“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有暇即熟覽經史,藉採奇異,但不效諸生尋章摘句,徒事咿唔。”
曹丕又問:“吳可徵否?”
趙諮正色道:“大國有徵伐雄師,小國亦有備禦良策。”
曹丕謂:“吳不畏魏麼?”
趙諮答言:“吳國帶甲百萬,江漢為池,何必畏人?”
曹丕改容道:“吳如大夫才辨,能有幾人?”
趙諮應聲道:“聰明特達者有八九十人,若似臣輩,卻是車載斗量,不可勝數。”
曹丕乃說道:“如卿可謂不辱使命了。”
趙諮所答保住了孫吳的尊言,曹丕當下待遇如禮,越日遣趙諮歸吳。孫權聞而嘉之,升趙諮官拜騎都尉。
趙諮受孫權之託,多次出使魏國,覺察到吳魏之盟終不可長久,因而對孫權道:“觀北方終不能守盟,今日之計,朝廷承漢四百之餘,應東南之運,宜改年號,正服色,以應天順民。”孫權聽後默然。
隨著時間的推移,曹魏摧促質子事儘快落實。曹丕以封孫權世子孫登萬戶侯之名,令孫登來京受封。孫權自然明白其中的厲害關係,以孫登年幼,又為王太子多有不便等由上書辭封。鑑於與蜀漢之戰正處一觸即發之狀,孫權重使西曹掾沈珩攜大量方物入魏陳謝,以拖穩曹魏。
沈珩至魏,曹丕剛東巡示威而回,見到吳使,便問道:“吳不嫌疑魏東向麼?”
沈珩肯定答道:“不嫌。”
曹丕追問道:“何乎?”
沈珩答道:“信恃舊盟,言歸於好,是以不嫌。”
沈珩之復,曹丕只得點頭預設,又問道:“近聞太子欲來京受封,是乎?”
這是關鍵之事,沈珩避虛就輕,婉轉道:“臣在東朝,朝不坐,宴不與,若此之議,無所聞也。”
曹丕問無所及,就將沈珩留在身邊,隨時就問,而沈珩隨時就答,不卑不亢,無所屈從。曹丕只得遣歸。
沈珩回吳覆命,也認同趙諮所言道:“臣在魏時,密察侍中劉曄,多次為魏設奸計,吳魏盟終不可長。”且獻強國之策道:“現要作無盟之備,則要減息他役,務農桑以廣軍資;修繕舟車,增作戰具;撫養兵民,使各得其所;是攬延英俊,獎勵將士,是為天下可圖也。”
孫權聽後,高興道:“然。”隨後因沈珩奉使有功,被封為永鄉侯,後官居少府。
曹丕看吳人質遲遲沒到位,又遣使來吳,大批索取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鬥鴨、長鳴雞等殄玩之物,故意刁試孫權是否忠心稱臣。
眾臣見之,皆有憤慨道:“荊揚二州,貢有常典,魏所求珍玩之物非禮也,宜勿與。”
而孫權則以大局出發道:“昔惠施尊齊為王,客難之曰:‘公之學去尊,今王齊,何其倒也?’惠子曰:‘有人於此,欲擊其愛子之頭,而石可以代之,子頭所重而石所輕也,以輕代重,何為不可乎?’方有理於西北(批劉備),江表元元,恃主為命,非我愛子邪?彼所求者,於我瓦石耳,孤何異焉?彼在諒暗之中,而所求若此,寧可與言禮哉!”孫權以瓦石代子之理,使眾臣皆服,皆具與之,表現了輕重緩急。
孫權就這樣忍耐曹丕,向他示好,仍得不到曹魏助吳。曹丕不是按兵不動,時而東巡,以示兵威,坐觀孫劉大戰成敗。
劉備六萬大軍對吳軍的五萬軍,且有蠻夷相肋,順流而下,督令吳班、馮習攻吳將李異、劉阿所守的茶山及興山,進而向秭歸進發。一場交戰,李異被擊敗,但遇年青將軍孫桓的頑強抵抗。
孫權聞報,不免徬徨,默思盈廷將佐,只有陸遜才略過人,乃特授遜為大都督,面授節鉞,使督同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宋謙、鮮于丹、孫桓諸將,對抗蜀兵。
陸遜以年輕望淺為辭,孫權令他便宜從事,先斬後奏,於是陸遜受命啟行。陸遜面對蜀軍的優勢,又知李異、劉阿等與蜀軍戰不利,即令吳軍主動撤至夷陵、猇亭一帶,一方面引敵深入,另一方面,使蜀軍戰線拉長。
孫桓為權族子,父名河,出繼姑母俞氏,嗣仍復姓為孫,年方二十有五,得拜安東中郎將;狀貌魁梧,饒有勇略,孫權嘗稱為宗族顏淵。至是隨陸遜西行,願充前鋒,陸遜慨然允諾,孫桓即帶領偏師,馳至彝陵。
適來了蜀將吳班,便與交鋒,當先突陣。吳班見孫桓氣勢兇猛,引軍便退,誘孫桓至彝道間,驟鳴鼓角,號召伏兵。但見蜀兵四起,彌山盈谷,向孫桓殺來。孫桓雖然驍勇,究竟寡不敵眾,被蜀軍困在垓心;孫桓率部下竭力衝圍,竟由孫桓殺得性起,擲去長槊,拔出短刀,冒險衝突。可巧吳將朱然,引兵來援,才得殺透重圍,奔回彝陵。
這正是:陸遜大都督,自退避鋒亡。
孫桓恃勇猛,膽大先鋒行。
評:劉備草率東行攻吳,幾乎無一名將。張飛之死,攻吳軍中又失一大將。而孫吳自得劉備荊州,早就防備劉備來攻,已作充分準備。一方面向曹丕稱臣,穩住曹魏,一方面調兵遣將,嚴陣以待。然此時呂蒙已死,孫權啟用年青資歷尚淺的陸遜為大都督,陸遜是否能擋得住劉備大軍攻來,請繼下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