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劉備率軍東向吳 孫權防蜀臣於曹(第1/2頁)
章節報錯
劉備東征途中接得閬州來表,總道是張飛遣至。及取閱表文,乃是張飛營內都督署名,不禁驚詫道:“難道張飛已死了麼?”忙展開一閱,果系張飛怒撻左右,為帳下將張達、範強所害,攜首投吳。
劉備頓時放聲大哭,更觸起關公遺痛,號慟不休,將佐等從旁力勸,方才收淚,追諡張飛為桓侯。查得張飛長子張苞,已經早亡,乃令次子張紹襲爵。張飛一死,東征將中無一名將。
正在下詔撫卹,忽由東吳來了使人,呈上一箋,系由南郡太守諸葛瑾差來,劉備已有慍色,撕開函封,但見箋中有數語云:
“奄聞旗鼓(指劉備)來至白帝,或恐議臣以吳王侵取此州(指荊州),危害關羽,怨深禍大,不宜答和,此用心於小,未留意於大者也。試為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暫省瑾言者,計可立決,不復諮之於群后也。陛下以關羽之親還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還是天下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
先主閱到此處,即擲箋委地,喝將來使斬訖,還是將佐援引古義,奏言兩國相爭,不斬來使。且諸葛瑾為丞相兄,更宜曲為顧全,從寬貸宥。劉備才命赦死,喝將來使逐回。
原來吳主孫權,為取得與蜀和平,特遣諸葛瑾使出劉備,而不少將佐甚懷疑諸葛瑾會叛吳歸蜀,謗言流聞仍傳於外,孫權就將自己的態度宣示於眾人道:“子瑜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為人非道不行,非義不言。玄德昔遣孔明至吳,孤嘗語子瑜道:‘卿與孔明同產,且弟隨兄,於義為順,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從卿者,孤當以書解玄德,意自隨人耳。’子瑜答孤道:‘弟亮以失身於人,委質定分,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謹之不往也。’其言足貫神明,今當有此乎?孤前得妄語文疏,即封示子瑜,並手筆與子瑜,即得其報,論天下君臣大節一定之分。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所間也。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仍遣諸葛瑾至蜀。
聞曹丕稱帝后,孫權問群下:“曹丕以盛年即位,我恐怕比不上他,大家認為如何?”
驃騎將軍府的西曹掾闞澤道:“主公放心,因為曹丕不到十年就沒了。”
孫權問道:“何以得知?”
闞澤答道:“透過測字得出,不十加在一起就是丕字,所以得知。”
孫權欣然笑之。後又聞劉備在成都稱帝,且以自居為漢家正統。是時,望氣者趙達觀到孫吳轄地對應部分星座有帝王之氣閃耀,眾臣也異口同聲道出斗牛之間早有王氣輝映,皆勸孫權稱王稱帝。
古代有觀星之術,即按星象家說法,天空二十中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一帶,乃是地上揚州分野,其間的天象變化,便是揚州州境內從事吉凶的預示。
趙達細預道:“亥子之間有大福慶。”
孫權一聽趙達所言,心道:“亥子年間有大慶,可能就是我稱帝之時。那亥年和子年近在眼前,不必操之過急。”孫權因此辭而就,即對眾臣道:“荊州新取,吳境尚未恆穩,不宜為。”
就在此時,忽有人來報,劉備親督師東來,兵勢甚盛。孫權早料劉備志切報復,不能輕敵。為更利於軍事,又將治所從公安移至鎮鄂(湖北鄂州),改鄂為武昌,將武昌、下雉(湖北陽新東南)、尋陽(湖北黃梅西南)、陽新、柴桑(江西九江西南)、沙羨(湖北武漢市境內)六縣併為武昌郡,修築武昌城防。武昌地勢險要,後撤可避蜀軍之鋒,不僅可便於督戰和臨事決議,而且給三軍將士抗蜀以極大鼓舞。
呂蒙死後,孫權令陸遜代呂蒙,駐守夷陵,振武將軍潘璋守秭歸,將軍李異、郎將劉阿等駐守巫山、巴山、興山等地,安東中郎將孫桓駐守夷道,宋謙守枝江,建武將軍、廬江太守徐盛屯當陽,昭武將軍朱然、偏將軍韓當共守江陵,綏德將軍領南郡太守諸葛瑾屯守南岸公安,且令興業都尉周胤(周瑜次子)率兵千人助守,建忠中郎將駱統屯孱陵(公安南)。
另遣呂岱代替平戎將軍步騭為交州刺史,而步騭率交州義士萬人出長沙守益陽。武陵郡都尉鮮于屢守武陵,遙相策應。調濡須督、平虜將軍周泰為漢中太守,拜奮威將軍,封陵陽侯,固防西北,以防蜀軍另路來犯。以裨將朱桓代周泰為濡須督,安東將軍賀齊出守鎮江,備邊防魏於東線,以防不測,其餘諸將隨孫權駐守武昌待命。
就在此時,果諸葛瑾正如孫權所言,回吳報命,言蜀無和意。
未幾,張達、範強獻張飛首級來吳,孫權只好收納。但自思事情越弄越壞,萬難言和,乃亟令將李異、劉阿等守牢秭歸一線,以防蜀攻。
時下,有人報劉璋死,孫權仍以劉璋子劉闡為益州刺史,使之以絕劉備。
孫權又怕魏軍南來,為不使二面受敵,媾和魏國,專力對蜀,孫權只得遣使梁寓向曹丕稱臣納貢,並禮送魏將前降關羽之於禁、浩周、東里袞等魏將回魏,為乞援計。
虞翻聞將遣于禁等還歸北,他急忙諫阻道:“于禁敗數萬眾,身為降虜,又不能死。魏國習軍政,得到于禁必不如所規。還之雖無所損,猶為放盜,不如斬以令三軍,以此示給人臣有二心者看。”
孫權不從,仍令群臣為于禁等送行,虞翻無不感慨地對於禁道:“卿勿謂吳無人,吾謀適不用耳。”于禁雖為虞翻所惡,然猶盛嘆虞翻所忠。
曹丕剛受禪稱帝,見吳使來魏降服,當即受降,群臣皆賀,大多認為:“蜀屬小國,名將惟關羽。關羽死軍破,國內猶懼,不會出兵攻吳,吳來降則是延續武皇帝(指曹操)故事。”
獨侍中劉曄進諫道:“蜀雖狹弱,而劉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且關羽與劉備,義為君臣,恩如父子,勢必用眾攻吳。孫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思前孫權襲殺關羽,取荊州四郡,劉備大怒,必大興師伐吳。因孫權自恐難敵,又慮我乘隙進攻,國將不保,所以委地稱藩求降。今天下三分,中國(指魏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若出師渡江,進襲江東,蜀攻外,我攻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蜀孤,蜀怎能久持?”
曹丕答說道:“彼既來降,我反加討,是適令天下疑沮,如何能懷柔遠人?”
曹丕有些猶豫,時下於禁外出,即問剛從吳放回的浩周、東里袞。浩周以為孫權必臣服,而東里袞則謂其必不服,思慮再三,終不聽劉曄言,遣歸吳使,決定遣太常邢貞和浩周等人,齎冊至吳,封孫權為大將軍、吳王,加九錫禮,持節,且要求遣送質子於魏。
邢貞到了江東,孫權親率百官,出城迎接。然邢貞昂然前來,見了孫權,並不下車。這惱了吳長史張昭,厲聲叱責道:“禮無不敬,法無不肅,君乃敢自尊大,藐我江南,莫非我江南果無寸刃麼?”
邢貞聽張昭所言,才有所驚醒,乃下車相見,偕孫權入城,宣讀魏詔書,詔書曰:
“蓋聖王之法,以德設爵,以功制祿。勞大者祿厚,德盛者禮豐。故叔旦有夾輔之勳,太公有鷹揚之功,並啟土宇,並受備物,所以表章元功,殊異賢哲也。近漢高祖受命之初,分裂膏腴以王八姓。斯則前世之懿事,后王之元龜也。朕以不德,承運革命,君臨萬國,秉統天機。思齊先代,坐而待旦。惟君天資忠亮,命世作佐,深睹歷數,達見廢興。遠遣行人,浮於潛漢。望風影附,抗疏稱藩,兼納纖絺南方之貢,普遣諸將來還本朝。忠肅內發,款誠外昭,信著金石,義蓋山河。朕甚嘉焉。”
“今封君為吳王,使使持節太常高平侯貞,授君璽綬策書、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以大將軍使持節督交州,領荊州牧事,錫君青土,苴以白茅,對揚朕命,以尹東夏。其上故驃騎將軍南昌侯印綬符策。今又加君九錫,其敬聽後命。以君綏安東南,綱紀江外,民夷安業,無或攜貳。是用錫尹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君務財勸農,倉庫盈積,是用錫君袞冕之服,赤舄副焉。君化民以德,禮教興行,是用錫君軒縣之樂。君宣導休風,懷柔百越,是用錫君朱戶以居。君運其才謀,官方任賢,是用錫君納陛以登。君忠勇並奮,清除奸慝,是用錫君虎賁之士百人。君振威陵邁,宣力荊南,梟滅兇醜,罪人斯得。是用錫君鈇鉞各一,君文和於內,武信於外,是用錫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君以忠肅為基,恭儉為德,是用錫君秬鬯一卣,圭瓚副焉。欽哉!敬敷訓典,以服朕命,以勖相我國家,永終爾顯烈。”
取交封印,由孫權北面拜受。隨即孫權立孫登為王太子,邢貞等藉此要求質子,孫權含糊答應。由此孫權由驃騎將軍升為大將軍,由假節變為持節。
持節就是持有天子給予的憑證,假節是假持節,就是憑節行使權力,帶有臨時性質。持節則據有長期性。這是對孫權對其江南控制權的認可,不僅領荊州牧,而且得到督領交州的許可。
中郎將徐盛在側,且憤且泣道:“盛不能奮身致命,為國家取魏吞蜀,反令吾主屈身受封,豈不可恥麼?”
邢貞聽得徐盛言,不禁嘆語道:“江東將相如此,當不至久居人下呢。”
儀畢,孫權盛筵厚待邢貞等人。
又因孫權與浩周有舊,特宴私會浩周。浩周當赴私宴,提到質子一事,浩周對孫權說:“陛下未信王(指孫權)遣子入待。周以闔門百口相保。”孫權聽後很感動,且浩周隨使離吳之時,孫權還指天為誓,表明定送質子。孫權是一政治家,浩周怎知孫權心事?
邢貞一行回魏後,孫權復遣中大夫趙諮報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