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而,公孫淵特遣使校尉宿舒、郎中令孫綜與周賀船隊同行回孫吳,意向孫權稱臣,獻貂、馬等,且窺孫吳之國力虛實。

魏將田豫率領青州水軍,前時欲從今山東半島越海攻遼東,卻遇海上風浪,不得不放棄,只得回岸停泊半島最東的成山角。

田豫探知孫吳使者即將回國,料定回國船隊必靠此岸以避風暴,就沿岸埋伏兵馬,以等孫吳船隻,守株待兔。

數旬後,果然一支船隊從北緩緩向成山馳來,他們確是孫吳船隊。孫吳兵士經過多日與海上風流搏鬥,個個精疲力竭。見有避風港,周賀立令船靠岸歇息,他首先登岸,指揮兵士陸續登陸立營安頓。

忽然間,戰鼓響起,已埋伏多日的曹軍象潮水一樣向吳軍襲來。

周賀率軍倉促迎戰,這那裡經得住以逸等勞的曹軍鐵騎衝擊。不到一個時辰,登陸的三四千吳軍全部被殲,周賀被殺。

殿後的副領隊校尉裴潛尚未登岸,見勢不妙,急率殘餘十多艘船隻逃離成山。

田豫緊追不棄,最終吳使倖存者帶著公孫淵的使者校尉宿舒、孫綜等數百人,於當年十月回到吳國。

孫權早聞此番遼東求馬,弄得人財二空,自覺有些汗顏。

而公孫淵使者宿舒、孫綜僥倖來到東吳,卻獻出貂、馬等貢物,覲見孫權,呈上表章,表章曰:“臣伏惟遭天地反易,遇無妄之運。王路未夷,傾側擾攘。自先人以來,歷事漢、魏,階緣際會,為國效節,繼世享任,得守藩表,猶知符命未有攸歸。每感厚恩,頻辱顯使,退念人臣交不越境,是以固守所執,拒違前使。雖義無二信,敢忘大恩!陛下鎮撫,長存小國,前後裴校尉、葛都尉等到,奉被敕誡,聖旨彌密,重紈累素,幽明備著,所以申示之事,言提其耳。臣晝則謳吟,宵則發夢,終身誦之,志不知足。季末凶荒,乾坤否塞,兵革未戢,人民蕩析。仰此天命將有眷顧,私從一隅永瞻雲日。今魏家不能採錄忠善,褒功臣之後,乃令讒鬥得行其志,聽幽州刺史、東萊太守誑誤之言,猥興州兵,圖害臣郡。臣不負魏,而魏絕之。蓋聞人臣有去就之分,田饒適齊,樂毅走趙,以不得事主,故保有道之君。陳平、耿況,亦鷪時變,卒歸於漢,勒名帝籍。伏惟陛下,德不再出,時不世遇,是以慺慺,懷慕自納,望遠視險,有如近易。誠願神謨蚤定洪業,奮六師之勢,收河、洛之地,為聖代宗。天下幸甚!”

孫權展開一閱,竟是公孫淵舉遼東之地向孫吳歸順稱臣的降表,這一下不但解了孫權的汗顏,收回了臉面,而且使孫權大為意外,不禁大喜過望。頓時將那成山之敗忘得一干而淨,當下吩咐設宴款待使者,孫權甚至想到掃平中原指日可待。

在遼東稱臣的喜慶之中,轉眼舊歲逝去,新年來臨,孫權不但厚待使者,而且與民同樂,令胡綜書詔令,大赦天下。詔令曰:“朕以不德,肇受元命,夙夜兢兢,不遑假寢。思平世難,救濟黎庶,上答神祗,下慰民望。是以眷眷,勤求俊傑,將與戮力,共定海內。苟在同心,與之偕老。今使持節督幽州領青州牧、遼東太守燕王,久脅賊虜,隔在一方,雖乃心於國,其路靡緣。今因天命,遠遣二使,款誠顯露,章表殷勤,朕之得此,何喜如之!雖湯遇伊尹,周獲呂望,世祖未定而得河右,方之今日。豈復是過?普天一統,於是定矣。《書》不云乎。‘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大赦天下,與之更始,其明下州郡,鹹使聞知。特下燕國,奉宣詔恩,今普天率土備聞斯慶。”

並以吳皇帝的名義,封公孫淵為使持節督幽州領青州牧,遼東太守燕王,並賜九錫。其實持節幽州領青州牧是遙領,幽州、青州還為曹魏控制,以此激勵燕王討取。

同年三月,孫權欲派遣太常張彌、執金吾許妟、將軍賀達,中使秦旦、張群、黃疆、杜德等人,率水軍勁兵近萬人,海船二百艘,攜帶金寶珍貨和九錫備物,浮海遼東,為公孫淵授爵加冕,購買戰馬,共對魏國,並以此護送公孫淵使者宿舒、孫綜歸國。

孫權給公孫淵帶去一道長詔,長詔曰:“故魏使持節車騎將軍遼東太守平樂侯:天地失序,皇極不建,元惡大憝,作害於民,海內分崩,群生堙滅,雖周餘黎民,靡有孑遺,方之今日,亂有甚焉。朕受歷數,君臨萬國,夙夜戰戰,念在弭難,若涉淵水,罔知攸濟。是以把旄杖鉞,翦除兇虐,自東徂西,靡遑寧處,苟力所及,民無災害。雖賊虜遺種,未伏辜誅,猶繫囚枯木,待時而斃。惟將軍天姿特達,兼包文武,觀時睹變,審於去就,逾越險阻,顯致赤心,肇建大計,為天下先,元勳巨績,侔於古人。雖昔竇融背棄隴右,卒佔西河,以定光武,休名美實,豈復是過?欽嘉雅尚,朕實欣之。自古聖帝明王,建化垂統,以爵褒德,以祿報功,功大者祿存,德盛者禮崇。故周公有夾輔之勞,太師有鷹揚之功,並啟土宇,兼受備物。今將軍規萬年之計,建不世之略,絕僭逆之虜,順天人之肅,濟成洪業,功無與比,齊魯之事,奚足言哉!《詩》不云乎,「無言不讎,無德不報」。今以幽、青二州十七郡七十縣封君為燕王,使持節守太常張彌授君璽綬策書,金虎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第十。錫君玄土,苴以白茅,奚契爾龜,用錫冢社。方有戎事,典統兵馬,以大將軍曲蓋麾幢,督幽州、青州牧遼東太守如故。今加君九錫,其敬聽後命。以君三世相承,保綏一方,寧集四郡,訓及異俗,民夷安業,無或攜貳,是用錫君大輅、戎輅,玄牡二駟;君務在勸農,嗇人成功,倉庫盈積,官民俱豐,是用錫君袞冕之服,赤舄副焉。君正化以德,敬下以禮,敦義崇謙,內外咸和,是用錫君軒縣之樂。君宣導休風,懷保邊遠,遠人回面,莫不影附,是用錫君朱戶以居;君運其才略,官方任賢,顯直錯枉,群善必舉,是用錫君虎賁之士百人;君戎馬整齊,威震遐方,糾虔天刑,彰厥有罪,是用錫君鐵鉞各一;君文和於內,武信於外,禽討逆節,折衝掩難,是用錫君彤弓一、彤矢百,……君忠勤有交,溫恭為德,明允篤誠,感於朕心,是用錫君豈一卣,圭瓚副焉。欽哉!敬茲訓典,寅亮天工,相我國家,永終爾休。”

此息一出,吳朝廷一片譁然,遭到了眾臣的反對。此時,前丞相孫邵已病故,孫權已立寡言、不喜酒、不爭權,不凌主的順臣顧雍為丞相,舉朝大臣,自顧雍丞相以下皆諫阻,以為公孫淵不可信,且寵待太厚,只可遣吏兵數百護送宿舒、孫綜歸國,而孫權不從。

已在交州蒼梧郡猛陵縣的虞翻,仍不忘國事,欲諫不敢,作表請呂岱轉報諫阻,呂岱也不敢轉達。

在家的張昭聽到後,特跑來力諫道:“公孫淵與曹魏離心,恐遭攻擊,只得遠來求援歸順,非是真心,今遣使團萬人至遼東分封,若公孫淵變故,討好曹魏,豈為天下恥笑。”

孫權與之爭辯,且爭辯之中,孫權案刀而怒道:“吳國士人入宮拜我,出宮拜先生,我敬先生已到極限,但你多次在公開場合頂撞我,我真怕做出不願意做的事來!”

孫權過急之語,使張昭跪地不言,涕泗橫流,好久道:“老臣明知陛下不聽我勸諫,然卻總來勸諫,是為太后臨終囑託。”

孫權受感動,將欲殺張昭的案刀扔在地上,與張昭對哭。

此舉,孫權並沒聽張昭等臣勸諫,仍我行我素,獨斷專行。

張昭聞後,沒料到自己苦苦力諫,竟毫作用,一氣之下,稱疾不朝。

孫權見張昭接連不朝,怒令人就將張昭家大門外用土阻上,使讓他不再上朝。

張昭知後,也不示弱,就在大門內側壘土,將大門完全封死,從後門出入。

孫權一意孤行,按照自己所定,準備好一切,選一吉日,就下達出使遼東之令。

張彌等人受命,率眾從建業出發,舳艫連綿竟達十里之遙,規格之高,此對孫吳而言,空前絕後,命令一下,張彌等人船隊就浩浩蕩蕩向遼東進發。

許多歡送的建業臣民,看到如此之大的艦隊規模傳送遼東,都指望遼東已歸屬孫吳了,它已成為了孫吳的一個州。

這正是:遼東假象多誤人,好大喜功是孫權。不聽眾臣多人勸,一意孤行必有敗。

評:諸葛亮之死,勢必為曹魏去除了一個大勁敵,因此曹叡當然開心,享受太平,並揮金如土,奢侈無度,眾臣都有諫,而陰奸的司馬懿獨無言,任其發展。孫吳不知遼權向他稱臣,不過是一權宜之計,而孫權卻不以為然,故大發船隊到遼東,並以為南北夾攻曹魏的時機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