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帝后的孫權,為使江山後繼不乏人才,大興學校,詔立都講(主講)祭酒(授課負責人),以教諸子。

孫權稱帝,曹叡聞之,心存憤懣,當然想盡一切辦法攻略孫吳。

黃龍二年,一個叫隱蕃的人,突然出現在江東,他自稱聽到吳國重視人才,就從魏國投來,然久日,不被孫權召喚,於是他就直接上書孫權道:“在下聽到紂王無道,所以微子出逃。漢高祖寬明,所以陳平來投。在下今年二十二歲,捨棄了在魏國的榮華富貴來投,歸命於有道的君王,多虧上天庇佑才能安全到達。但在下到吳國已是甚久,君王卻反視我平常投者,使得在下有很多言語、計策不能告之。我常在家一日三嘆,怕自己一生虛度,無所事事。”

孫權閱書後,決定和胡綜就召見他。

隱蕃至,當即孫權對他進行多方考問,而他對答如流。

隱蕃退下,孫權詢問胡綜對其看法,胡綜道此人有點象東方朔,又有點象禰衡,但其才卻不如東方朔、禰衡他們,可在京城給一小吏以試其能。

孫權聽從胡綜之見,就在京城予以小吏。鑑於孫權考問隱蕃,多這刑獄之事較多,就任他為當廷尉監,相當於現行司法部下面的一個處長。

隱蕃就任後,官雖小,但隱蕃的活動能力大,人氣很旺,就連左將軍朱據以及頂頭上司廷尉郝普(呂蒙當年越湘江,取三都時,他投降的)皆贊他,認為他有王佐之才,均爭著巴結他,並以為他當廷尉監甚屈了他。

太常潘濬之子潘翥還給隱蕃送錢送糧,但此舉受到潘濬的責罵,並行杖一百,要求將禮物收回。

黃龍三年二月,孫權派中郎將孫布詐降,誘魏建武將軍、揚州刺史王凌。

隱蕃得息後,迫於事態緊急,他不知怎麼的,突然不顧後果倉促起事,妄想打亂孫吳的部署。

但這一訊息走漏,隱蕃出逃被抓,遭到嚴刑拷打,逼他供出同黨。而隱蕃卻道:“大丈夫舉此等大事豈會沒同黨?我可以殉難,卻不能牽連別人。”

原來孫權稱帝后,曹叡暗自召見隱蕃,據說此人的祖籍是青州刺史部,隨後隱蕃就從曹魏消失,來到了孫吳。就在孫權使出孫布詐降之計時,隱蕃聞訊後,來不及告知曹魏,心急之下,只得倉促起事。

郝普因隱蕃受到牽連,自殺。

這年十月,孫權按照計謀,將大量兵力潛伏在阜陵(全椒東南),試圖在王凌經過時一舉殲之,但是當王凌即將進入伏擊圈之時,就察覺到了孫權的意圖,迅速將軍隊撤回,孫權只得無獲而返。

孫權經隱蕃事件,就知曹魏暗中使詐,就想到以詐對詐。

聞曹丕死後,曹叡接位,振威將軍吳質受到猜疑和排擠,於是孫權就使胡綜偽造了吳質之降信,其中一封是偽稱是吳質的同鄉黃定潛逃送來之信,另一封是詐稱吳質已做好了內應之信,信中還言除了所部人馬可作接應外,吳質還準備好了三千多匹馬,只等孫權北上。

孫吳並將上述偽信並故意在社會上流傳,魏明帝曹叡得知後,很快便下詔把吳質召回,解除了他的兵權,改任侍中。

孫吳此時期,除了一些小戰外,沒有大的戰事,孫吳為了增強自身的實力,大力發展造船,並加強了對外聯絡。

前敘交州完全歸屬孫吳後,孫權責令呂岱派出使節繼續南下。

呂岱接令,即遣中郎將康泰、宜化出使南海各國。所經及南海,則有百數十國之多,每到一處,南宣國化。其中要求扶南、林邑、明堂等南海諸國向吳進貢。

出使海南諸國,很快收到成效。不久,扶南諸外國便紛紛來吳,獻琉璃等各種珍寶。

南海諸國的往來,促使孫權稱帝后,將目光又投向了幽燕之地,幽燕戰略地位相當重要,欲聯合幽燕之主公孫淵,以掎角之勢,對抗曹魏。

公孫淵,魏遼東太守,其祖公孫度、父公孫康皆漢朝遼東太守。前敘公孫康曾斬袁尚、袁熙首級,獻與曹操,曹操表封為廣平侯。公孫康歸附曹操,繼領遼東,後又被封左將軍。

公孫康死時,公孫淵年幼,群下擁公孫康弟公孫恭為遼東太守。時魏文帝曹丕既認事實,遣使授公孫恭為車騎將軍,並追認公孫康為大司馬,以示優待。

公孫淵成年後,竟不顧其兄公孫晃仍在洛陽人質,脅奪公孫恭之位。公孫淵先斬後奏,欲自立為王,遣使報魏朝廷。

此舉震動魏上下朝野,劉曄等大臣諫乘機攻打遼東,以根除公孫氏在遼東的勢力。然魏明帝曹叡沒從,意在羈縻,繼封公孫淵為揚威將軍,遼東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