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孫權探知遼東公孫淵與曹魏有異,故在黃龍初年五月,孫權就派校尉張剛、管篤抵達遼東,企圖與遼東聯合,以便俠攻曹魏,雖其效果雖不佳,但這使孫吳與遼東互增了了解。

出使遼東以後,黃龍二年,孫權又欲另遣偏師取珠崖(海南島)、夷州(臺灣)及亶洲等地,以壯孫吳實力,但陸遜、全琮只是從軍事角度認為,此舉是勞命傷財,得不償失,孫權被陸遜、全琮阻止,只得暫擱置。

然而孫權對周邊海島用兵動機,不在所獲多少,而是為拓疆擴土,增大封疆。因此,孫權最終還是沒聽將佐的勸住,於黃龍二年,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等率甲士萬人浮海及亶洲。但航行到夷洲(今臺灣,亶州(流球)後,亶洲畢竟太過遙遠了,時下導航水平仍達不到要求,所以衛溫和諸葛一直沒能夠找到亶州,只從夷洲帶了數千人返回建業。

這是大陸與臺灣交往,第一次被記入史籍。衛溫、諸葛直軍行歲月,士眾疾疫死者什八九。回報道,夷州人皆髡頭穿耳,女人不穿耳,舅姑子婦男女臥息一大床,交會時,各不相避,能作細布,亦能作斑文布。

然因衛溫、諸葛直違詔,沒建立內附地方政權,且沒做到強者為兵,羸者補戶之目的,無功而返,按吳律衛溫、諸葛直被處了死刑。

隨後又遣將北航行去遼東、高句麗,但也沒收到應有的效果。

孫權稱帝前後,因忙於與吳蜀重盟、對魏戰事及稱帝事宜,武陵蠻夷趁機反叛。在吳與蜀的夷陵戰中,武陵蠻夷反吳附蜀,聽從馬良召喚。

潘濬是武陵郡人,熟悉武陵情況,曾用五千人平定過武陵境內五溪蠻夷叛亂,以善撫蠻夷著名。孫權令潘濬率眾五萬討擊武陵蠻夷。在為同時時,孫權認為已完全控制交州,就把呂岱召回,還屯長沙附近,與潘濬會討武陵蠻夷。

最終經潘濬和呂岱幾年撫剿下,斬首擒獲,蓋以萬數,清定南土。

武陵蠻夷已事畢後,潘濬又回至武昌,與陸遜繼續輔太子,共掌留事。

黃龍年間有夏日,有野蠶成繭,大如卵。由拳(浙江嘉興)野稻自生,以為吉象,改為禾興縣。

又年十月,會稽南始平(浙江天台)言嘉禾生。眾以為佳年到來,因此,孫權藉此大赦天下,改黃龍明年為嘉禾元年。

然嘉禾元年剛來,而孫權次子孫慮不幸病死,年僅二十歲,孫權當然悲痛。

再說魏主曹叡即位以後,仍守乃父遺志,專任異姓,不重同宗。任城王曹彰,在曹丕黃初二年,也已暴亡。

獨甄城王曹植尚存,徙封雍邱,再徙浚儀,很不滿意。會因入朝許宮,得見金縷玉帶枕,為甄夫人故物,更不免觸動舊懷,格外悲悼。還經洛水,作《感甄賦》,可歌可泣。

何勞阿叔這般多情?魏主叡嗣位時,雖已追諡生母甄夫人為文昭皇后,但於甄夫人冤死情形,尚未詳悉。相傳甄夫人死不成殮,甚至披髮覆面,用糠塞口。但此事為中都由郭後暗地安排,一手掩住,不令曹叡得知。

曹叡雖郭後撫養成人,但尚有李貴人暗受曹丕囑,從中監護,所以曹叡得無恙,安然嗣位。哪知天下事若要不知,除非莫為,郭後害死甄夫人種種情弊,卻被曹植一一偵悉。

魏太和四年,太皇太后卞氏病歿,曹植還都奔喪,乘間白曹叡,述及甄夫人慘死情狀,曹叡尚疑信參半,密詢庶母李貴人,才知曹植所言非誣,不勝悲憤。

曹叡命甄夫人兄子甄象,以中郎將兼代太尉,持節赴鄴,改葬甄夫人,號朝陽陵,且改封曹植為陳王。曹植雖得增封,仍然不獲大用,就國以後,得病即亡,諡曰思王。

曹叡復搜曹植遺著,得賦頌詩銘,雜論百餘篇,內有一篇《感甄賦》,跡近嫌疑,改名《洛神》,這且毋庸細表。

惟曹叡嘗立毛氏為皇后,出入同輦,伉儷甚諧。嗣復得河西太族郭氏女,美麗無雙,拜為夫人,寵逾毛後。

郭氏生女名淑,數月而夭,曹叡哀痛異常,適甄后從孫甄黃,亦致幼殤,因特替他陰配,取棺合葬,為女子諡立廟,並追封甄黃為列侯,且令舉朝素服。司空陳群,少府楊阜,聯名諫阻,曹叡均不見聽。溺愛至此,古今罕聞。

曹叡曾為避災計,曹叡與郭夫人出幸摩陂,特築景福承光殿,作為行宮。忽聞摩陂井中,出現青龍,便挈郭夫人往觀,井中果隱見鱗甲,蛇耶?龍耶?遂號摩陂為龍陂,改太和七年,為青龍元年。

尋且想入非非,命郭夫人從弟郭德,過繼甄黃,承襲亡女淑封爵,淑為平原懿公主,郭德即襲封平原侯。郭德為郭夫人從弟,即為曹叡女淑從舅,從舅可為甥女繼子,真是荒謬。

曹叡並常至郭太后前,詰問甄后死狀,郭太后忿然道:“先帝自賜彼死,與我何干?況汝為人子,何必追仇死父,為前母逼死後母呢?”

曹叡更加氣憤,凡郭太后飲食服用,故意裁減,氣得郭太后有口難言,鬱郁致死。

曹叡令內侍棺殮,使如甄后故事,惟表面上治喪如儀。郭太后生平,頗知守儉,不好音樂,又能抑損母族,力戒驕奢,只因讒妒甄氏,終至結局不良,天道好還,莫謂善惡無報呢!暮鼓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