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還都建業為北伐 漢魏復戰於漢中(第1/3頁)
章節報錯
另還請謝景、範慎、刁玄和羊衜四位名士為賓客。邊軍徵防各賜勳五轉,另加牛酒犒賞,軍士無不高呼萬歲。鰥寡孤獨量給谷帛,百姓並免今年租賦,天下賜酺五日,大赦天下,黎民百姓額手稱慶。
施恩畢,孫權於武昌宮太極殿大開慶宴,珍饈美味,玉液瓊漿,款待群臣。
席間,孫權乘著酒興,令趙達推算自己皇帝長短。
趙達遵命,神算後,上前奏道:“高祖帝位十二年,而陛下倍之。”
孫權時下四十八歲,再加二十四年,應是七十一歲。孫權大樂,眾臣高呼萬歲。
張昭已年老,入朝賀孫權,褒讚功德。孫權言歸功周瑜,張昭也欲誇周瑜,未及言,孫權就笑道:“當初(指赤壁事)如張昭之計,今已乞食矣。”
說得張昭伏地慚汗,謝罪而出,當即上書乞休。孫權允許,封為婁侯,食邑萬戶,拜輔吳將軍,朝會僅次於三公。
張昭離開政壇後,勤學著書,著有《春秋左氏傳解》和《論語注》。
敬諸葛謹之子諸葛恪為太子左輔,張昭少子張休為太子右弼。另以陳表、顧譚等侍講詩書,出從騎射。僧人支謙(前敘)也被孫權拜為博士,輔助太子。書法家皇象在吳官至待中,直至青州剌史,時而輔道太子。後又以鄭玄和程秉為太傅。
孫登母親地位低,死得早,也沒留下姓氏,一直由徐夫人撫養長大。
徐夫人的祖母是孫權的姑母,祖父是徐真,父親叫徐琨是偏將軍,曾跟隨孫堅、孫策多次打仗,但在討伐黃祖中不幸陣亡。
孫登成了太子,也不驕橫。在一次外出,忽然一顆彈丸飛過,左右搜,發現一個人剛好手持彈弓,就將他抓了,那人直叫冤。
孫登就讓人將那彈丸找到,與那人身上帶的彈丸比較,不一樣,就將他放了。
另一次孫登丟了一個鑲金馬的水盂,原來是自己身邊的人偷的,他不忍心處罰他,就責備了他一下,送他回家,並讓左右不要將這事張揚出去,可見孫登之寬厚之賢。
嗣蜀使衛尉陳震來賀,獻上蜀綿、名馬等大批禮物,孫權曾擔心蜀漢不予承認,現逢蜀使到來,不禁心花怒放,樂不可支。
孫權依禮厚待,復申盟誓,並與陳震“升壇歃血”。
胡綜作《中分天下盟文》,其曰:“天降喪亂,皇綱失敘,逆臣乘釁,劫奪國柄,始於董卓,終於曹操,窮兇極惡,以覆四海,至令九州幅裂,普天無統,民神痛怨,靡所戾止。及操子丕,桀逆遺醜,薦作奸回,偷取天位,而叡麼麼,尋丕兇跡,阻兵盜土,未伏厥誅。昔共工亂象而高辛行師,三苗幹度而虞舜徵焉。今日滅叡,禽其徒黨,非漢與吳,將復誰任?夫討惡翦暴,必聲其罪,宜先分制,奪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歸。是以春秋晉侯伐衛,先分其田以畀宋人,斯其義也。且古建大事,必先盟誓,故周禮有司盟之官,尚書有告誓之文,漢之與吳,雖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約。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故立壇殺牲,昭告神明,再歃加書,副之天府。天高聽下,靈威棐諶,司慎司盟,群神群祀,莫不臨之。自今日漢、吳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同討魏賊,救危恤患,分災共慶,好惡齊之,無或攜貳。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各守分土,無相侵犯。傳之後葉,克終若始。凡百之約。皆如載書。信言不豔,實居於好。有渝此盟,創禍先亂,違貳不協,慆慢天命,明神上帝是討是督,山川百神是糾是殛,俾墜其師,無克祚國。於爾大神,其明鑑之!”
約定平魏以後,豫、青、徐、幽四州歸吳,兗、冀、並、涼四州歸蜀,惟司州以函谷關為界,為此吳、蜀二國戮力一心,共討魏賊。誓詞後,陳震如約西歸。
當時三國鼎峙,魏地最大,有州十三,除上文所說九州外,尚有荊、揚、秦、涼四州,但只得片土,未據全境。吳只有荊、揚、交、廣、郢五州,荊、揚且與魏分據。蜀土最小,僅得遂州,惟分益為梁;又得涼、交二州邊隅,算作四州。從前漢武帝時,分中國全土為十三郡,不列郢、廣,郢、廣二州名,乃是由吳分置出來。
孫權稱帝后,思已與蜀連和,西邊軍緊已解,現主防曹魏南下攻吳。
武昌雖是軍事重鎮,武昌山產銅鐵,可作千口劍,萬口刀,用發軍事,且武昌宮的修建多年,並最終在武昌稱帝。但武昌土地貧瘠,軍隊與政府的給養全依賴三吳地區供應,逆水長途運輸,勞民傷財。
黃龍元年秋還都建業。
建業城雖沒有城牆,但它四面都有山河圍護,它既是一座山城,又是一座江城。萬里長江滾滾而來,穿城東去,群山環抱,形若矯龍。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確是虎踞龍盤,氣勢恢弘。此城建都,出可攻,退可守,最重可防魏南下來攻,孫權因而復還都建業。
孫權移都建業,為防敵攻,令西起西陵,東至長江入口,沿江每隔三五十里築立烽火臺,以報緊急軍情。為使節簡,修繕建業孫策將軍故府而作宮殿沿用,稱為太初宮。留上大將軍陸遜,輔太子登,駐守武昌。
孫吳移都之息傳入蜀都,諸葛亮更可免憂,一心復欲北向討魏。
諸葛亮部署了好幾月,已是建興八年的夏季,忽有警報傳入,乃是魏將曹真、司馬懿兩路進兵,來奪漢中。
魏大將軍曹真,收復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自恃有功,尚想出師報怨,乃上書曹叡,請由斜谷攻蜀,數道並進,可以大克,真是貪心不足。
曹叡依了曹真言,便命大將軍司馬懿,溯漢西上,與曹真會攻漢中。
司空陳群上言,斜谷險阻,轉運為難,不宜遽從曹真議,實系不欲攻蜀。
曹叡轉詢曹真,曹真又表從子午谷進兵,群臣又言未便,曹真卻不待復詔,當即啟行。
蜀丞相諸葛亮,接得警報,即引兵出漢中,分屯成固赤阪,嚴營待敵。且召李嚴率兵二萬,至漢中會師,表李嚴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繼李嚴後任。東顧無憂,故可調李嚴併力。
會值秋雨兼旬,山谷水溢,曹真自長安出發,隨在阻滯,就途月餘,尚不能度子午谷。
當由魏太尉華歆、少府楊阜、散騎常侍王肅等,迭請班師,魏主曹叡乃召還曹真。
司馬懿本來乖刁,當然借天雨為名,按兵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