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坐鎮城西,見東門火起,殺聲震天,料知城東失守,沔口難以再有,就令部將陳就守城。自帶妻兒及隨從來到北門,開門徑向北遁。

黃祖剛走,呂蒙率軍就殺了過來,見陳就還在抵抗,就斬下陳就的首級,懸掛示眾,守將見此,紛紛棄械投降,沔口被破。

此時,孫權行至尋陽時,吳範觀看天象,於是上船祝賀,催促軍隊趕快挺進,軍隊一到就大敗黃祖,黃祖趁黑夜逃走。

孫權擔心抓不住他,吳範說:“他逃不遠,一定能生擒住他。”

呂蒙尋找黃祖未得,從降卒口中得知,黃祖已北遁襄陽。呂蒙率二百輕騎緊追黃祖,黎明時分,呂蒙終在安陸(湖北雲夢縣)追及黃祖,部屬馮則一衝而上,將黃祖之顱斫下,取首報功。

沔口被下,吳軍乘勝前進,進攻西陵城,祖將蘇飛,開城出戰,一番激戰,為江東軍所擒。

孫權大獲全勝,得到江夏數萬人,收納降卒近萬,實力更加提升。

但鑑於黃祖被殺,父仇已報,且江東境內山越復亂,孫權不得不放棄繼續再攻之計。江夏被攻破後,孫權任命周瑜為江夏太守,治所為武昌(湖北鄂城),駐守西邊陲。

而劉表再任命長子劉琦接替黃祖為新任江夏太守,治所在夏口。一江夏呈現出二位太守,只是各為其主。

劉表終在這年去世,荊州也被吳、蜀瓜分。

山越與往常一樣,聽聞孫權大軍西出,又復叛亂。孫權率大軍欲回江東,平定山越。又聞山越聽聞大軍將回,復遁山中,山越之亂暫時無憂。

為慶西戰勝利,孫權大慶宴會,犒勞將士。

在宴席上,孫權舉杯對董襲道:“今日慶會,有卿斷繩之功,如無此舉,艨艟難破。”隨即嘉獎董襲。

又有呂蒙斬殺黃祖部將陳就,且追至黃祖,使之滅亡,孫權使呂蒙升為橫野中郎將,賜錢千萬。

淩統先前酒後殺死同部督陳勤,犯殺人罪,大破保屯山賊以後,自拘於軍正(軍中執法)。孫權使淩統以功贖罪,西戰中淩統立功,但因他屬於戴罪之身,不宜大封賞,只賜號承烈都尉,以示他繼承並完成父親凌操之願。

甘寧拿出了攻黃祖的方略,但鑑於他曾是黃祖的部下,其黃祖軍中有不少人是他的朋友,更是淩統父曾死於他的箭下,與淩統很難配合,因此甘寧不便參予征戰。但孫權沒忘甘寧之功,不僅授兵予他,而且還給了很大的臉面。

事出孫權函盛黃祖首,擬歸祭父孫堅墓前。尚有另一函制,就將盛蘇飛首級。

蘇飛聞訊,急向甘寧求救,甘寧傳語道:“彼若不言,我還不知,我現怎能忘記過去?”意欲盡力救他。

犒勞酒會,孫權一一宣佈獎賞,眾皆坐於席中聆聽,甘寧也在孫權左側。獎賞應輪至甘寧,孫權對甘寧道:“今能克黃祖,多虧興霸方略,應當獎賞。”

甘寧道:“主公不用獎賞,甘寧有一事相求!”

孫權道:“有何事相求?”

甘寧立即下席泣拜道:“寧若不得蘇飛,早死溝壑,怎能效命麾下?今蘇飛罪當夷戮,乞將軍開恩一線,為寧赦蘇飛!”

孫權動見甘寧以德報德,愧有義士之風采,從容道:“今為卿赦蘇飛,蘇飛若逃去,卿肯受責否?”

甘寧答道:“蘇飛承蒙赦,感恩不淺,豈肯逃去?如真逃去,寧頭當代入函中!”

孫權見甘寧如此代蘇飛保證,乃命將蘇飛釋出檻車,且召令與宴。

蘇飛入謝孫權恩,正欲隨甘寧就坐,忽席間有一人躍起,拔劍出鞘,竟刺甘寧,甘寧慌忙趨避,連蘇飛亦竄一隅,諸將忙起座攔住。

孫權亦起身驚視,仗劍的,並非別人,又是淩統,諸將攔下淩統,孫權再言相勸。隨令甘寧領兵五千,帶著蘇飛,出屯當口。甘寧拜謝自去,席亦遽撤。孫權未免掃興,擄得男女萬餘口,班師徑回。

這正是:忠孝二全仍賢人,恩仇分明是義士。

各為其主是藉口,權報父仇統不能。

評:孫權二次西征黃祖,功敗垂成。甘寧來投,獻其方略,終殺黃祖,方報父仇。而絡統欲報父仇,卻受孫權等人阻止。孫權則以各為其主為由勸之,其理欠缺,全是為了一己之利。黃祖殺孫堅,豈不也是各為其主?報仇之事,不是人人皆可為之,其主要是報仇人之能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