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攻黃祖忽生內亂 除二賊不讓鬚眉(第1/3頁)
章節報錯
孫權繼承先業,內外漸穩,又娶徐氏為妻,總算安踞江東。忽想起前吳郡太守盛憲,仍留在在吳郡,就欲請他出山,以助事業。
但遭盛憲一口回絕,並道:“汝孫家有能力統治江東,何少老夫一人?先前孫策曾多次來請,皆被拒絕,何況是汝?”
盛憲能說此話,料想孫策都不敢殺他,汝孫權更不可能動他。而孫權聽後,則認為盛憲分明是小覷了他,就怒恨在心,不由引動殺機。
但鑑於盛憲在江東名望很高,名聲太大,如殺了他會影響他收攬民心,一時只得強忍。
曹操得知盛憲不事孫權後,經過一番思量,認為盛憲可用,即以天子之名一道詔書頒出,徵盛憲為騎都尉。
孫權搶先得知訊息,心道:“盛憲既不為吾所用,也不能為汝曹操所用。”加之又想起徵盛先前的輕視之語,不再猶豫,就搶在了詔書未達到吳郡前,就將盛憲殺了,而他的親信媯覽、戴員隱匿於山中。
曹操聞詔書未達,盛憲就已被殺,心雖是怏怏,但又無由橫加指責,再說現仍無暇顧及江東,還需安撫孫權,就將此事隱忍過去。
盛憲事後,引起江東文狂,沈友等一些人不滿。竟而在朝會上,毫不忌諱地指斥孫權,且說孫權在造漢廷的反。孫權即便有此心,但也不可明示。而此為孫權統事不久,卻受到文狂,沈友公開指斥,怒不可遏,這將對他以後統事有極大的不利。如不殺文狂,沈友,他今後的威嚴何在?於是,他毫不猶豫喝令就將他們處斬,以敬效尤。
曹操見孫權在江東漸穩,恐他強盛,不聽朝令。於是仍行舊策,責令遣子入侍,為抵質計。孫權與張昭等會議,猶豫未決。
周瑜知後,獨與孫權道,此事涉及家事,願聽吳太夫人言。
於是隨至吳太夫人處,周瑜入白吳太夫人道:“古楚國被封荊山,地不過百里,一片莽荒,後世子孫披荊斬棘,開疆拓土,立基郢都,遂成霸業,輿土直抵南海,國祚長達八百餘年。今將軍承父兄基業,據有六郡,兵精糧足,鑄山為銅,煮海為鹽,境內富饒,人不思亂,怎可送質?送質則受制於人,如此而已代價,只是換來一個侯印,十多奴僕,幾輛車馬,這豈能與南面稱孤相比?送質是非計,不如靜觀其變。”
吳太夫人聽後,乃囑孫權道:“公瑾與伯符同年,相差只有一月,我視公瑾如子,汝當事公瑾如兄,不得違議!”孫權唯唯受教,遂不應曹操命。
質子事定,察曹操並無動靜,忽接連線到了西部邊陲頻頻告急。
原來黃祖曾被孫策大敗而逃,但經二、三年的經苦心經營,水兵已達相當規模。且劉表特設章陵郡(湖北棗陽東),啟用黃祖之子黃射遙領章陵太守,駐紮在沙羨至柴桑(江西九江西)一線,與黃祖為犄角。劉表還加強了據守在鄱陽湖畔侄子劉磐的力量,用以牽制孫吳大將太史慈等,他們常騷擾孫吳西邊陲,示威。
孫吳將徐盛以五百人守柴桑,以拒黃祖。黃射率數千餘人順流而下來攻徐盛,徐盛堅壁清野,時下吏士雖不滿二百,但與黃射相拒,卻傷及黃射吏士千餘人。然後突門出戰,大破黃射,黃射遂絕跡不敢再攻。
徐盛報捷,孫權當然高興,但他知道,邊陲雖有小捷,如不加大討伐,後將更難破敗。又因西攻黃祖,不僅是為父報仇,更是黃祖上處長江上游,如不拔了黃祖,黃祖勢增,順流而下,即可隨時威脅江東。
鑑於黃祖水兵已有規模,攻取上游黃祖,定以水戰為主,則需一支很強的水軍。為此,孫權令周瑜謀劃此事。
周瑜特派人去會稽東部招幕船工,購置船隻。在長江丹徒等地開始了規模盛大的水訓,很快大打造出一支強大的水軍。
孫權除了急訓水軍,還要整頓兵馬,將一些兵眾不多,且戰力不強的一些小將兵馬,作重新整編,以作水陸並進,攻下黃祖,呂蒙所部不幸被列入整編之中。
呂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十五、六歲就跟著姐夫鄧當一起打山越。鄧當只是想讓他感受一下戰爭的氣氛,不料他卻獨自追殺山越,鄧當被嚇大驚,連忙跟隨大叫,使他停追,可他聞而不止,直到鄧當追上呂蒙,強行將他叫回。
回來後,鄧當就向呂蒙母告了他的狀,母親聽後,要責罰呂蒙,呂蒙受卻道:“要取富貴,就得這麼幹,不入虎穴,安得虎子?”
母親見他不聽話,也是無耐,只得由他去。
鄧當手下有個小吏,見呂蒙年幼,就很輕瞧他,聞到他“不入虎穴,安得虎子?”之言,常挖苦道,你這小子能有什麼能耐?去了虎穴,還不是用肉喂虎?呂蒙聽後,沒理睬他。
沒想到那小吏則得寸進尺,二人再次見面時,他又嘲笑呂蒙,且當眾人面羞辱他。呂蒙大怒,拔刀就砍,一刀就將小吏砍死,而後離家出走,逃到了老鄉鄭長家裡藏匿起來。
後被孫策聞知,召見呂蒙,孫策則認為他是一個可造之才,便引置為左右。幾年後,鄧當死去,張昭舉薦呂蒙接任鄧當之位,成了這支部曲的頭,且拜為別部司馬。
孫權此次整編,呂蒙很清楚,自己所屬部曲一旦被裁撤,他就將再有所作為。因此,他賒帳為自己手下計程車兵趕製了一批深紅色的軍裝和綁腿,並加緊操練。
孫權見到呂蒙的部隊軍容整齊,訓練有素,大悅。孫權不但沒裁撤他的兵,而且還將其他部屬也交給他指揮,此舉為呂蒙此後之發展打下了基礎。
曹操北攻袁譚、袁尚,鞭長莫及,只能任其孫權發展。滅袁氏後,曹操移兵南向,示南攻徵劉表,劉表大為緊張,不得不備兵防曹操,將其主力調離襄陽,不可再援黃祖,且劉表年衰,其二子之爭已趨白日化,這為孫權西攻黃祖提供了良機。
周瑜訓練水軍已成,兵馬已得整編,其軍力上升,孫權認為征伐黃祖的時機已到。於是令中護軍周瑜繼領江夏太守,駐守亭(宮亭湖,即鄱陽湖),柴羨長徐盛鎮守柴羨(九江南),二人統制水陸,緊扼潯陽江(九江以北一段江名)要衝。建昌都尉太史慈駐守海昬、建昌一線,與荊州接壤的重要據點佈防已基本就緒。
孫權為西征,就將治所由會稽西移至吳(今蘇州)。孫權親率水軍二萬,戰船五佰艘進徵江夏。且命張紘居守吳,託於後方事宜,並遙領會稽東部都尉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