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乃遣劉備出屯新野,劉備宴畢即行。既至新野,得與潁川人徐庶相遇,延為賓佐,湊巧曹操將夏侯惇、于禁,引軍來攻。徐庶為劉備劃策,自燒屯糧,出城南走。

夏侯惇與于禁疑劉備怯戰,麾兵急追,不意伏兵四起,掩擊一陣,殺得夏侯惇等七零八落,收拾殘眾,逃回鄴城中。

劉備復至新野,待徐庶益厚,徐庶語劉備道:“南陽有諸葛孔明,世稱臥龍,將軍亦願相見否?”

劉備忙說道:“既有這般名士,怎不願見?但比君才具何如?”

徐庶答說道:“孔明嘗自比管仲樂毅,如庶不才,怎得相擬?”

劉備又說道:“君既與彼相知,請即勞君一行,邀與俱來。”

徐庶搖首道:“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將軍宜枉駕相顧,或可出來預謀。否則雖厚禮招聘,恐臥龍未必出山呢。”

劉備聽了徐庶言,乃留徐庶與趙雲等守城,自偕關羽、張飛二人輕車簡從,徑往南陽。

一時訪不著孔明,只遇一襄陽名士司馬徽,兩造敘述姓名履歷,才知司馬徽字德操,隱居不仕。

劉備雖與司馬徽初次會面,但見他道貌清癯,料非庸俗,因叩問世事,並乞相助。司馬徽答語道:“山野鄙夫,未識時務,識時務須求俊傑,此間有伏龍、鳳雛,皆濟世才,得一人便可定天下。”

劉備問伏龍、鳳雛,姓甚名誰?司馬徽答稱諸葛孔明、龐士元。

劉備即說道:“此來正欲訪臥龍先生,可惜未遇。”

司馬徽答道:“臥龍高臥隆中,若果誠心相訪,當肯出見,幸勿輕視此人。”劉備唯唯謝教,方才告別。越日又往隆中,訪問孔明。

隆中系是山名,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為南陽屬地。孔明名亮,本系琅琊郡陽都縣人,就是故司隸校尉諸葛豐後裔,父諸葛珪早卒,諸葛亮與弟諸葛均隨叔父諸葛玄,徙居南陽。諸葛玄與劉表有舊,旋亦病歿,諸葛亮遂就隆中結一草廬,躬耕隴畔,好為《梁父吟》。平居與博陵人崔州平,汝南人孟公威,潁川人石廣元,常相往來。就是徐庶,亦與為知友。徐庶等學務精純,惟諸葛亮獨持大體,嘗與徐庶等晤敘道:“君等出仕,可至刺史、郡守。”及徐庶等問諸葛亮志趣,諸葛亮微笑不答,自命不凡。

諸葛亮知劉備過訪,未肯遽見,第二次復謝絕,直至劉備三次枉顧,方才出迎。

劉備見諸葛亮身長八尺,貌秀神怡,頭戴綸巾,綸音關。身披鶴氅,飄飄然如神仙中人,不由的肅然起敬,便向諸葛亮拜手道:“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前已兩次晉謁,留告姓名,今日得蒙接見,不勝榮幸。”

諸葛亮從容答禮,亦自道歉衷,彼此謙遜一番,各歸坐位。

劉備始自述本意,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推辭道:“索性愚野,無志功名,將軍如憂國憂民,還請另訪高士。”

劉備慨然道:“德操元直,並極稱揚,先生不出,如何安國?如何定民?”

諸葛亮乃笑問道:“將軍意欲如何?”

劉備移坐密告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已久,備不度德量力,欲為天下宣告大義,只恨智淺術短,迄無所成。惟私心耿耿,不甘作罷,所以敬候先生,幸乞賜教。”

諸葛亮因說道:“自從董卓構亂以來,豪雄並起,跨州連郡,不可勝數。曹操比諸袁紹,名微眾寡,乃竟併吞袁氏,轉弱為強,雖賴天時,亦借人謀。今操已擁眾百萬,挾天子令諸侯,此實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民附,賢能樂為彼用,根基已固,不可輕圖,只能與他結好,恃為外援。荊州北據漢淝,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自古稱為用武之地,主不得人,決難坐守,天今留待將軍,將軍可有意否?還有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向號天府,高祖嘗得此以成帝業。今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不知存恤,草野智士,望得明君。將軍為帝室世胄,信義著聞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守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治,待天下有變,可命一上將,自荊州出向宛洛,將軍自率益州眾士,出向秦川,百姓必且簞食壺漿,歡迎將軍,豈不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麼?”規劃分明,瞭如指掌。

劉備喜答道:“先生所言,足開茅塞,但願不棄庸陋,出山相助,俾備得隨時領教。”

諸葛亮又推讓道:“將軍雅意,本當敬從,但亮疏懶已久,恐多廢事,未敢應命。”

劉備黯然道:“先生具此大才,不肯為備屈駕,備原不幸,漢且垂亡。”說至此,語帶哽咽,竟至淚下。肝膽如揭,諸葛亮不禁感激,因即允諾。

劉備乃命關羽、張飛入拜,留贈玄纁束帛,諸葛亮不肯受,經劉備再三誠懇,方才收下。

諸葛亮與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同至新野,當由徐庶等接入,故人聚首,當然相親。

劉備更待諸葛亮若師,情好日密。關羽、張飛二人,頗有疑議,劉備獨與語道:“我得孔明,彷彿如魚得水,幸勿復言。”關羽、張飛乃止。

可見得才如諸葛,唯劉備方能攬用,自是君臣相得,言聽計從,三分天下之策,就此開始了。

這正是:訪得天下才,從此斷流散。

聞得國策言,心方有主根。

評:曹操悉兵謀袁氏,實屬一步險棋。惟郭嘉和曹操皆看出劉表素無大志,力求自保。孫權新位,仍得鞏固,不可外圖。縱使劉表聽劉備之言,乘隙攻許,掌握主動,其後果就迥然不同。劉備請出諸葛亮出山相助,此仍是天助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