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太守陳登,為陳瑀的堂兄之子,他知叔父陳瑀前時欲圖孫策,獨霸江東,卻被孫策所察,結果反為孫策所敗,逃投袁紹。為此陳登陰懷仇恨,有討與孫策之心。只是孫策強盛,一時沒了機會。

然就在孫策西征劉勳、黃祖之時,孫登認為時機已到,就暗中派人聯絡嚴白虎餘黨,並以印綬相授,共圖孫策後方,來個鳩佔鵲巢。

孫策提前覺察,孫策在攻下皖城後,就主動向陳登部發難。他派孫權率軍跨江,進攻陳登所守匡琦城(淮安境。

孫權軍因十倍於陳登守軍,他首先向匡城發起攻勢,陳登自知兵寡,如硬與拼殺,肯定不是對手。因此陳登下令緊閉城門,偃旗息鼓,示弱於敵,採用固守不出之策。

孫權認為陳登兵少,不堪一擊,心存麻痺,就在城外紮營。

陳登雖遇孫權大軍,卻鎮靜自若,他親自上城樓觀望,覺察孫權軍松於警惕,可以突擊。

黎明時分,正當孫權軍熟睡之時,陳登令兵突然開啟城門,且親自擂鼓,守城將士如下山猛虎,奮勇殺出,向孫權軍衝去。

陳登軍突發襲擊,使孫權軍猝不及防,被陳登軍衝亂,潰不成軍,一時失了統一指揮。很多孫權兵登船不及,只得棄船而走,被殺死、淹死者不計其數,結果有一萬多人陣亡,孫權大敗。

孫權不甘戰敗,聚集兵將,重整旗鼓,再度出戰,率大軍又至城下。

陳登只得派功曹陳矯向曹操告急,並再做好應戰準備。

陳登暗中使計,一面向孫權宣稱已向曹操求援,一面派人到離城十里的地方,建起軍營,並拾起柴火,捆好,隔十步一堆,縱橫成行,佈列整齊。

晚上,點燃柴火,光照遠近。與此同時,城內士卒歡呼,彷彿迎來了曹操大軍。

孫權大驚,不知這是陳登之詭計,以為曹軍真是從天而降,急速下令撤軍。

陳登見機,親率大軍出擊,擊潰孫權軍,孫權再度被陳登打敗。

孫權年青,帶兵作戰經驗不足,以致被陳登打敗,但孫權在此戰中得到磨練,為以後之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孫策派孫權對陳登的戰爭,雖沒取得勝利,但終使陳登難以在揚州立足,更不敢主動圖謀江東。

曹操得知情況,只好讓陳登西撤,去做東城太守(定遠南),這就等於把陳登趕出了廣陵郡。

卻說孫策與周瑜等佔領皖,正準備再攻打黃祖之時,忽接到吳夫人之書,令孫策和周瑜迅回江東。

孫策和周瑜不知何事,但母親之命,不敢違逆,孫策就與周瑜只得匆匆趕回江東。

孫策和周瑜一到江東,就趨於吳夫人前,孫策急問道:“娘,孩兒在外正當軍務,有何急事,要吾與公瑾迅回?”

吳夫人笑著責備道:“汝倆兒就知在外打戰,卻不知倆人已到成人之年,該輪到娶妻論嫁之時了。皖縣名流喬公,隨南下眾人,遷於江東,膝下有二女,大喬和小喬,國色天姿,美麗動人,且她們均已成年,我觀之,如將她們娶來,最好不過,於是我已通好喬公,欲將大喬配策兒,小喬配瑜兒,不知汝等意下如何?”

孫策和周瑜早就聽聞過大喬、小喬之美,在皖城也已見之,只是軍事要緊,不便開口。他們現聽到吳夫人說了這婚配之事,不由大喜過望。他們齊道:“願聽母親作主!”

吳夫人聽後也高興道:“善,我與喬公再選吉日,娶她們過門,汝等待喜事過後,才得外出。”孫策和周瑜對眼笑了笑,預設了。

吳夫人隨即遣人送上禮聘,邀得喬公,選上吉日,喬公就送上一對姊妹花。新郎有潘安之容,新娘有西施之貌,盛大為婚禮之上,觀禮來客無不讚賞這二對天生好姻緣。

孫策和周瑜婚後,孫策聽到孫權為陳登所敗,準備親自攻打陳登,但迫於現實,認為陳登不足為患,攻打黃祖才是為報父仇。於是定策,準備先攻黃祖,再攻陳登。

孫策率軍再度西進,令江夏太守周瑜、桂陽太守呂範、零陵太守程普、行奉義校尉孫權、先行登校尉韓當、行武峰校尉黃蓋等,齊頭並進,銳擊黃祖。

黃祖率水軍迎敵,並向劉表乞師。劉表派侄子劉虎和部屬韓晞率領長矛五千,來為先鋒,以助黃祖拒孫策。

孫策軍隊至沙羨(武漢境內),二軍相遇。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孫策親擊戰鼓,孫權身先士卒,鼓勵士氣,孫策兵奮力拼殺,視死如歸。

越渡重塹,迅疾如飛。火放上風,兵激煙下,弓弩併發,流矢雨集。一場交綏,大破黃祖,韓晞戰死,劉虎逃回荊州內。黃祖孤立無助,船械盡失,欲戰不能,為了逃命,他竟連妻子一概不顧拋棄,僥倖逃過一死。

孫策軍殺溺黃祖將士至數萬人,繳獲六千艘船隻和物資,大獲全勝。

破劉勳、黃祖後,孫策向朝上報功,且將孫權隨軍討伐黃祖中,參研與軍事,真知灼見,立有戰功,皆被孫策寫進奏摺,報送朝廷,以增孫權在朝中影響力。孫策為使孫權得到更好的歷練,曾將年僅十五歲的孫權委命為陽羨(宜興境)縣長。

孫策攻打黃祖,也是對劉表的討伐,這正合曹操之意,於是朝廷肯定了孫策所為。但曹操見孫策掌控武昌以下之長江一帶,不由嘆道:”猘兒難與爭鋒也。“

孫策為擴大戰果,乘勝屯軍椒丘,威懾豫章郡。

卻說劉繇敗逃,轉奔豫章,後因得病身亡,餘眾萬餘人,欲奉豫章太守華歆為主,華歆以為因時擅命,非人臣之宜,故不從。

孫策正準備進軍豫章,聽聞到豫章之變,即進太史慈為折衝中郎將,遣令前往撫安,並察華歆有無守治方略及廬陵、鄱陽之民對華歆等親附之況。

臨行前,孫策語太史慈道:“劉繇受命朝廷,名正義順,我過去非敢與劉繇相抗,只因我先君遺眾數千,盡屬袁術,不得不借此索兵,進據曲阿。我本遣從兄孫賁往守豫章,終因朝廷簡授華子魚,只得留孫賁不遣。”子魚即華歆字,可見,當時孫賁也為孫策所遣的豫章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