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孫策西征獲郎慈 袁術死後擊劉勳(第1/3頁)
章節報錯
卻說孫策平定江東之中,因朱治為吳郡中四大族之人,如讓使朱治進軍吳郡,必得四大家族的支援,於是孫策分兵朱治,令朱治率軍進軍吳郡。
朱治即此由錢唐至吳境。吳郡太守許貢聞之,立刻拒朱治之於由拳(嘉興)。二軍相峙,朱治先沒發動攻城,而是遣人與吳郡四大家族聯絡,以取得他們之助。吳郡四大家族勢力巨大,當地命官必依之。
朱治很快得到相助之應,隨即向許貢發動攻勢,幾經大戰,許貢馬上感到後援不足,經探才知,朱治為吳郡四大家族中朱家之人,為此,吳郡四大家族皆已倒向朱治。朱治很快大破許貢,許貢只得投降。
孫策吞併江東,通好曹操。又因孫策英武邁眾,特加籠絡。曹操許將弟女配孫策季弟孫匡,又為次子曹章取孫賁女,禮闢孫策弟孫權、孫翊。
孫策亦知曹操為奸雄,虛與酬應,通使往來。嗣聞曹操出拒袁紹,也想進襲許都,奉迎獻帝,乃密治軍馬,屆期待發,忽由巡江將吏,拿住細作一名,密書一封,解送孫策前。
孫策披書閱畢,不禁大怒,其書曰:“孫策驍勇,與項籍相似,宜加貴寵,召還京邑,彼若被詔,不得不還。否則常留外鎮,必為後患!”
書雖末署名,但可肯定是吳郡太守許貢所為。孫策怒問細作,才知許貢陰通曹操,故有此書。當下派吏召許貢,託名議事。
許貢尚未知使人被獲,便即趨至,孫策取書示許貢,許貢還想抵賴,即與寄書人對質,許貢無從再辯,呆如木偶。
孫策呵叱道:“汝欲斷送我性命麼?”遂顧令左右,將許貢牽出,絞死了事。
孫策雄據江東,已成事實,且得到朝廷認可。孫策則建立官制,任張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上表張紘為正議校尉。孫策視張昭、張紘為左右臂膀。秦松、陳瑞由張紘引見,孫策又禮聘秦松、陳瑞等為參謀。孫策又先後任命吳景復為丹陽太守,堂哥孫賁為豫章太守,孫賁之弟孫輔為廬陵太守,朱治為吳郡太守,周瑜為江夏太守,中護軍。程普為零陵太守,行蕩寇中郎將,因江夏、零陵還莫為孫策所治,故周瑜、程普二人皆為遙領。叔叔孫靜因無心做官,回家看守祖業。自此,一批文武能人為孫策所用,在他們之相助下,江東割據政權已顯現,
陳瑀事後,孫策復遣張紘赴許都,向朝廷納貢,並陳述陳瑀事件。曹操見陳瑀投向袁紹,也不是他所望,便認了孫策所為,並命揚州刺史嚴象舉孫權為茂才。
此後,曹操以朝廷名義派使者劉琬至江東,受到孫策的歡迎。孫策聞劉琬會相術,特領弟等與劉宛相見。
劉宛見後,不由大驚道:“從相上看,將軍弟皆為貴人,尤其二弟具有大貴相,且很長壽。”
孫策聽後,不由的高興笑道:“劉使所言,真讓吾輩歡喜。”劉琬回去覆命時,孫策特贈些禮物以作謝意。
不久,曹操授意地方對孫權郡察孝廉,州茂才,授行奉義校尉。校尉是高階武官,可帶兵越境作戰。
孫策已得榮封,聲望日隆,江東人士,陸續趨附。孫策正在高興之餘,忽接朝廷之詔,孫策急忙開啟,隨後緊鎖其眉,此時正巧周瑜迴歸,一旁見之,便問道:“朝上所書何事?”
孫策答道:“詔書之意是禮闢吾弟孫權、孫翊至京城為官。”
孫策邊道邊將詔書遞上,“哦。”周瑜接過詔書,過目後道:“瞧似朝廷詔書,實是出於曹操之意。使為京城為官,實為人質。”
孫策道:“公瑾所言,正吾所慮。”
周瑜道:“看來曹操對江東事,鞭長莫及,又為當心,以此牽制。以吾之意,可以孫權、孫翊二弟年齡和資歷不足為由,言語懇切作書避之。”
孫策道:“善,當以張紘作書復之。”就此孫策兄弟末應此事。而曹操則為此事耿耿於懷。
孫策雄踞江東,丹陽(宣城)以東皆平,惟涇水以西六縣未服。孫策敷衍曹操人質事後,便親率軍進剿。
孫策已與袁術絕斷,孫策在江東的迅速崛起,使袁術惶惶不安。為此,正當孫策率軍平定涇水以西之時,袁術卻使人帶上印綬,授于丹陽郡內的部族頭目祖郎,讓其策動山越,共圖孫策。
孫策自領兵西討,恰遇祖郎率眾迎戰,二軍相峙,孫策列於陣前,向祖郎道:“祖郎,你還認識我麼?”
祖郎道:“汝不就是聞名江東的孫策,誰不知曉?”
孫策道:“不過,汝與他人不同,我與汝是應是老相識。汝曾還記得,我先前在曲阿,被汝無端掩襲,砍破馬鞍,斬殺我兵,汝沒曾想到,我與汝又相遇了,如今我今非昔比,大軍到此,汝如束手就擒,可饒汝不死!”
孫策有心收服祖郎,故出此言。而祖郎卻答道:“要戰便戰,何提舊事?今日就是戰死沙場,也不可投降!”祖郎說罷,就引兵前來。
孫策一看,這祖郎還真是個犟種,就揮手使兵出戰。幾經搏戰,祖郎大敗,生擒祖郎於陵陽(安徽青陽縣南)。
祖郎被擒後,匍伏謝罪,孫策念他是條漢子,欲收為已用,就微笑道:“今被我擒來,本應處死。但自念創軍立業,應不宜記嫌,汝誠能自知前過,我當赦汝!不必驚慌。”
祖郎道:“前在曲阿,不知是將軍,故吾無端掩襲,是吾等之錯。今又被汝擒住,原為前卒,立功贖罪。”接著連叩數頭,以表誠意。
孫策正是用人之機,即命釋縛,署為門下賊曹,專為平賊。
再說劉繇兵敗,舊將太史慈遁於蕪湖,逃入山中,結眾數千人,自稱丹陽太守,出略涇縣,立屯府,同祖郎相聯,號召山越,欲與劉繇復仇,與孫策對抗。
祖郎被擒後,孫策提兵往討,太史慈甚是狡猾,連戰數次,未能得手。
部將黃蓋道:“太史慈自知兵不如,不與硬戰,只能詐他入險,方可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