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很想請他出山助他,因此不但使人去請,還想親往見他。孫策聽聞高岱精通《左傳》,為迎合他,孫策注補《左傳》,準備與他論講。

但有一個人從中使詐,離間他們二人。那人見孫策補註《左傳》,便對孫策道:“高夫子輕你,說汝只會武而不能文,如汝不信,汝與他說《左傳》,他便會一問三不知。”

孫策由那人提醒,謹記在心。爾後,那個人又至高岱處,向高岱道:“孫策是個軍人,不喜人強於他,如他來問汝的問題,汝說知道,那就麻煩了。”

高岱心存謹慎,不知孫策的來意,仍是相信。

孫策來至,與他論講《左傳》,高岱果然開口閉口說不知。孫策得知高岱輕瞧他,退回大怒。

未幾,此事傳得沸沸洋洋。孫策出於自尊,也為保持自己之威望和臉面,決定將高岱收押。

由於高岱在當地人心中的威望,此事卻引來眾人跑來靜坐,要求放人。

孫策立於城樓,眼見為高岱靜坐之人延綿數里之外。這他有懼,從而更怒,如此這樣下去,他如何在吳郡立足?他決定將高岱處決,以絕眾望。吳夫人不在吳郡,不能相勸,以致孫策受小人之詐,斬殺高岱,失了人心。

孫策既略定江東,追憶起父死後,求助於袁術之堅難。袁術自食多言,不由懷恨,不復再承袁術命,欲與其分張一幟,行獨立計。

忽聞袁術僭號,自稱皇帝,建號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孫策趁機致書袁術曰:

“蓋上天垂司過之星,聖王建敢諫之鼓,設非謬之備,急箴闕之言,何哉?凡有所長,必有所短也。去冬傳有大計,無不悚懼;旋知供備貢獻,萬夫解惑。頃聞建議,復欲追遵前圖,即事之期,便有定月。益使憮然,想是流妄;設其必爾,民何望乎?曩日之舉義兵也,天下之士所以響應者,董卓擅廢置,害太后、弘農王,略?宮人,發掘園陵,暴逆至此,故諸州郡雄豪聞聲慕義。神武外振,卓遂內殲。元惡既斃,幼主東顧,俾保傅宣命,欲令諸軍振旅,於河北通謀黑山,曹操放毒東徐,劉表稱亂南荊,公孫瓚炰烋北幽,劉繇決力江滸,劉備爭盟淮隅,是以未獲承命?弓戢戈也。今備、繇既破,操等飢餒,謂當與天下合謀,以誅醜類。舍而不圖,有自取之志,非海內所望,一也。昔成湯伐桀,稱有夏多罪;武王伐紂,曰殷有罪罰重哉。此二王者,雖有聖德,宜當君世;如使不遭其時,亦無繇興矣。幼主非有惡於天下,徒以春秋尚少,脅於強臣,若無過而奪之,懼未合於湯、武之事,二也。卓雖狂狡,至廢主自與,亦猶未也,而天下聞其桀虐,攘臂同心而疾之,以中土希戰之兵,當邊地勁悍之虜,所以斯須遊魂也。今四方之人,皆玩敵而便戰鬥矣,可得而勝者,以彼亂而我治,彼逆而我順也。見當世之紛若,欲大舉以臨之,?足趣禍,三也。天下神器,不可虛幹,必須天贊與人力也。殷湯有白鳩之祥,周武有赤烏之瑞,漢高有星聚之符,世祖有神光之徵,皆因民困悴於桀、紂之政,毒苦於秦、莽之役,故能芟去無道,致成其志。今天下非患於幼主,未見受命之應驗,而欲一旦卒然登即尊號,未之或有,四也。天子之貴,四海之富,誰不欲焉?義不可,勢不得耳。陳勝、項籍、王莽、公孫述之徒,皆南面稱孤,莫之能濟。帝王之位,不可橫冀,五也。幼主岐嶷,若除其偪,去其鯁,必成中興之業。夫致主於周成之盛,自受旦、奭之美,此誠所望於尊明也。縱使幼主有他改異,猶望推宗室之譜屬,論近親之賢良,以紹劉統,以固漢宗。皆所以書功金石,圖形丹青,流慶無窮,垂聲管?。舍而不為,為其難者,想明明之素,必所不忍,六也。五世為相,權之重,勢之盛,天下莫得而比焉。忠貞者必曰宜夙夜思惟,所以扶國家之躓頓,念社稷之危殆,以奉祖考之志,以報漢室之恩。其忽履道之節而強進取之慾者,將曰天下之人非家吏則門生也,孰不從我?四方之敵非吾匹則吾役也,誰能違我?盍乘累世之勢,起而取之哉?二者殊數,不可不詳察,七也。所貴於聖哲者,以其審於機宜,慎於舉措。若難圖之事,難保之勢,以激群敵之氣,以生眾人之心,公義故不可,私計又不利,明哲不處,八也。世人多惑於圖緯而牽非類,比合文字以悅所事,苟以阿上惑眾,終有後悔者,自往迄今,未嘗無之,不可不深擇而熟思,九也。九者,尊明所見之餘耳,庶備起予,補所遺忘。忠言逆耳,幸留神聽!”

袁術見書,大失所望,愁沮成疾,但未肯取消帝制,終致孫策與袁術絕交。孫策為表對朝廷忠誠,特上表獻帝,以陳心跡:

“臣以固陋,孤特邊陲。陛下廣播高澤,不遺細節,以臣襲爵,兼典名郡。仰榮顧寵,所不克堪。興平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於吳郡曲阿得袁術所呈表,以臣行殄寇將軍;至被詔書,乃知詐擅。雖輒捐廢,猶用悚悸。臣年十七,喪失所怙,懼有不任堂構之鄙,以忝析薪之戒,誠無去病十八建功,世祖列將弱冠佐命。臣初領兵,年未弱冠,雖駑懦不武,然思竭微命。惟術狂惑,為惡深重。臣憑威靈,奉辭伐罪,庶必獻捷,以報所授。”

孫策此舉,受到曹操之漢朝廷大加讚賞。曹操為籠絡孫策,特拜孫策為騎都尉,襲爵烏程侯,並追授孫策領會稽太守。曹操特使議郎王輔,齎詔東行,送達孫策。自此,孫策正式為朝廷命官。

孫策被拜將封侯,並向朝廷貢以方物,實是為謀求朝廷對其割據之認可。表上接受朝廷委任的官爵,實是偽裝忠誠。漢未割踞時代已顯,孫策心裡卻已盤算著雄踞江東。

曹操因北方多事,無暇顧及江東,這使孫策有機可乘。曹操見孫策遣使來京貢獻方物後,又使獻帝再一道詔書,任孫策為討逆將軍,並封吳侯,升級拜封。

然而,窺曹操內心深處,他不願看到孫策穩踞江東,無懈可擊。就在拜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之時,又任吳郡太守陳瑀為安東將軍,且秘密煽動山越襲擊會稽。曹操甚至還授予山越首領費棧印綬,獎勵其叛吳投曹。

孫策為答報,再遣張紘赴許都,貢獻方物。曹操留張紘為侍御史,徵還前會稽太守王朗,使為諫議大夫,並令孫策與呂布及陳瑀共討袁術。張紘歸吳回報,孫策遣還王郎,並奉詔攻討袁術。

時下,陳瑀屯海西,孫策當趨與呂布、陳瑀同參形勢。然當孫策行至錢唐,察覺陳瑀密謀抄其後路,陰圖襲擊,這使孫策大驚。

原來陳瑀欲藉此趁機打垮孫策,獨佔江東。實是陳瑀自不量力,孫策領略江東,已趨穩定,不可輕易動搖。

孫策發覺陳瑀謀後,沒露聲色,召來部將呂範、徐逸道:“吾等奉朝旨,與呂布、陳瑀共討袁術,沒料陳瑀卻欲陰攻吾軍。現陳瑀屯兵於海西,尚還不知被吾覺察,汝等暗自領兵攻其不備。吾仍佯趨集合,以使迷惑。”

呂範、徐逸皆點頭道:“善!”

陳瑀在海西正為陰計得意,待時機一到,即偷襲孫策軍。忽聽營帳外殺聲大震,陳瑀不知何事,忙出帳一瞧,大吃一驚,不知何來神兵已殺入軍營,兵營已大亂,被斬殺者不計其數。聞軍中有人呼道:“孫策軍殺來了!”

陳瑀這才得知陰計未成,反遭反噬。他想穩住陣腳,但為時已晚。只得帶著幾個兵騎殺馬出重圍。突圍之後,獨活他一人,慌忙單騎奔向冀州,去投袁紹。

正所謂:孫策據江欲絕術,正苦無由斷其義。

恰逢袁術狂稱帝,藉此痛斥略表心。

評:周瑜舉魯肅予孫策,孫策未識魯肅謀略,令與周瑜同屯牛渚,為魯肅後欲離江東,埋下伏筆。袁術無德無才,不自量力盡敢僭號,即為天下共棄,且為以後埋下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