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孫策率軍南下,雖部下兵只千餘人,馬只數十匹。但在途中,孫策打起了父親孫堅的旗號,憑藉著父親以前在這一帶的名望,所到之處,從者如雲,孫堅的舊部和賓從,陸續趨集。抵達歷陽之時,左右兵從近達五六千人之多,孫策不由的暗自心喜,他也沒曾想到,才剛離袁術,就能有如此的收穫。

孫策帶這一大隊人馬,在歷陽與吳景和孫賁相會,吳景高興道:“伯符今日帶兵來助,定能攻破張英和樊能。”

孫策道:“來時,袁公只拔給千人,途中一路招幕才得多眾。”

吳景道:“你母及弟已來歷陽。”

孫策大喜道:“吾還正思著家母及弟仍在江東,征戰多有不便,沒想到舅已他們接來歷陽。”

吳景道:“這多虧你父的舊部等人相助,將他們移至歷陽,並非舅所做,現可相見?”

孫策道:“善。”

吳景引孫策來到吳夫人處,孫策就拜謁母道:“母等能來此,兒過江作戰,便會無慮,不過此地也將為戰爭前沿,最好再後遷至阜陵。”

吳夫人道:“善,還過吾兒和吾弟作戰切記小心!”

孫策、吳景聽後,皆點了點頭。

孫策瞧了瞧孫權等弟,用叮囑道:“好好照顧母親!”

孫權道:“我已長大,當與哥出征。”

孫策道:“待吾過江定基,定會用你。”

吳景見此,笑了笑道:“權兒現最好與汝母等一起去阜陵,待長大些,隨舅作戰,行麼?”

孫權也笑了笑道:“行,請舅切莫失言。”

吳景笑著撫了一下孫權的頭道:“舅不會失言的。”

隨後,孫策派人又將吳夫人及弟遷徙於阜陵,這才使得孫策作戰更無後顧之憂。

孫策乘隙寄書給周瑜,請他出師。

周瑜正在前往省視從父周尚途中,接得孫策之書,遂向丹陽貸粟借兵,準備響應。

不久周瑜順道迎孫策,孫策見到周瑜,大喜道:“公瑾遠來,我事必成矣!”

接下來,張紘等一大批文臣武聽到孫策將過江作戰,紛紛加入,隊伍迅速擴充套件至幾萬人。

一切準備就緒,孫策、周瑜、吳景、孫賁研究進攻方略,他們齊集到一張地圖旁。

吳景指著地圖解說道:“現張英就駐守在橫江,樊能據在利口,二地互為倚角。如攻一處,另一處必來相援。”

孫策也看了看地圖,思量了一會道:“吾看先攻橫江,後取利口。橫江北面地勢平坦,易攻難守,南面有一河支流,這支流可暗藏伏兵,吾輩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舉拿下橫江。”

吳景道:“我可率軍將橫江兵引出,汝可從背南襲入,橫江即可拿下。一旦橫江拿下,利口就指日可待。”

周瑜道:“利口樊能不可不防。”

孫賁道:“不錯,可分兵攔住利口通向橫江的要道,以防利口出兵援助橫江。”

孫策道:“公瑾,此事就交與汝,如何?”

周瑜應道:“當然行,不過,請遣一熟習這地形的兵,給我領路。我將潛伏利口通向橫江的要道二側,若利口真出兵援橫江,我率軍必將援兵阻住,再將援兵穩住在要道。待汝等攻下橫江後,可繞道速直搗利口,利口兵薄,可一舉攻下。”

孫策、吳景、孫賁皆道:“善!”

隨後吳景、孫賁分熟悉路兵給孫策、周瑜,以用帶路。

為防張英、樊能有所驚覺和防備,當夜,孫策率軍趁天黑繞過橫江,隱於橫南面的河道。周瑜也領兵軍把守在橫江、利口之間的要道。吳景、孫賁還是和以前一樣,率軍在橫江北面發起攻勢。

張英見吳景、孫賁再次攻來,觀看得知還是原有人馬,並沒有什麼改變,就吩咐下去,待吳景、孫賁接近,便與先前一樣進行反擊。

吳景、孫賁率軍來到橫江下,只見張英就率軍迎戰。幾戰下來,吳景按約定俗定,佯裝不敵後撤,張英率軍乘勢追殺。

須臾,守在橫江的一兵匆匆跑來,向張英報道:“南面河道出現潛兵,已向橫江攻來。”

張英聽後,不由大驚道:“啊!”當即立刻下令:“全軍退回橫江!”

但為時晚,由於橫江守兵甚少,且松於防守,孫策已率軍沒費吹灰之力攻破橫江。當張英率軍至橫江,已不得入內,正率兵重新奪回,見其後揚起土塵,只見一股人馬從後殺來。

原來吳景、孫賁見張英急忙後撤,就知孫策從南面攻入橫江,便重新返追殺張英於背後。

孫策在橫江,見吳景、孫賁從張英背後殺來,就主動殺出橫江,與吳景、孫賁一起南北夾攻張英,張英大敗,只得領著少數殘兵向牛渚營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