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李傕、郭汜攻入長安,逼獻帝大赦天下,並自署官職,表請除授。獻帝不得已,頒下赦書,授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

後又李傕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郭汜為後將軍,李傕、郭汜同秉朝政。樊稠為右將軍,萬年侯,張濟為鎮東將軍,受封列侯,且出屯弘農。李傕恐關東牧守,聲罪致討,特遣太僕趙岐等東行宣慰。

時兗州刺史劉岱,出討黃巾餘孽,戰敗身死,黃巾復盛,號稱百萬。

東郡太守曹操,從郡吏陳宮計議,乘虛入兗州,自為刺史。

曹操會同濟北相鮑信,一同興兵,迭擊黃巾,黃巾眾盛,曹操兵寡弱,戰輒失利。

嗣經曹操撫循激厲,乘間設奇,方轉敗為勝。

惟鮑信殺入重地,為賊所害,屍無下落,曹操四覓不得,刻木為象,親自祭奠,哭泣盡哀。

曹操追趕黃巾兵,直到濟北,降者數萬。

曹操即用黃巾兵為前驅,兵馬到處,無不降順。不過百餘日,招安到降兵三十餘萬。曹操擇精銳者,隨時訓練,號為“青州兵”,其餘盡令歸農。

曹操既領兗州,頗思效法桓文,徐圖霸業。

而趙岐奉詔來到,曹操出城遠迎,佯為殷勤。

平原人毛玠,素有智略,由曹操闢為治中從事,毛玠勸曹操西迎天子,號令諸侯。

曹操即遣使至河內,向太守張揚借道,欲往長安,張揚不欲遽允。

定陶人董昭,曾為魏郡太守,卸任西行,為張揚所留,因董昭與曹操有舊,故勸張揚歡迎曹操,毋阻曹操使,併為曹操代作一書,寄與長安諸將,令曹操使齎往都中。

李傕、郭汜得書後,恐曹操有詐謀,擬將曹操使拘住。還是黃門侍郎鍾繇,謂關東人心未靖,唯曹兗州前來輸款,正當厚意招徠,不宜拘使絕望,於是李傕、郭汜優待曹操使,厚禮遣歸。

曹操部下文有謀臣,武有猛將,威鎮山東,獨立一方。想到父曹嵩遠隔一方,恐遭不吉,故欲將其移入,共享歡樂。

於是乃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瑯琊郡取父曹嵩。曹嵩為中常侍曹騰養子,官至太尉,當然有些金銀財寶,儲蓄家中。自從去官還譙,復避董卓亂,移跡琅琊,家財損失有限。此時接得曹操書,不勝喜歡,便挈了愛妾,及少子曹德,並家中老少數十人,押著輜重百餘輛,滿載財物,徑向兗州前來。

道出徐州,太守陶謙,字恭祖,為人溫厚純篤,嗣聞曹操有志勤王,向欲結納曹操,正無其由。知曹操父經過,遂出境迎接,再拜致敬。特差都尉張闓,領兵護送。

不料變生意外,行抵泰山郡華費間,張闓窺到曹嵩家資豐厚,因生異念,思欲劫住曹嵩財物,居為已有。於是張闓率兵誅戮曹嵩一家,不留一人。

只有應劭等少人逃脫,應邵當然不敢再復曹操,怕因受保護不力,遭受死罪,只得棄官投依袁紹。

張闓劫得曹家輜重,自然不再復歸徐州,奔赴淮南去了。

曹操方因袁術北進,有礙兗州,特督兵出拒封邱,擊敗袁術軍。袁術只得還走壽春,並驅逐揚州刺史陳瑀,自領揚州事(見前章有述)。

曹操尚想乘勝進擊,適應劭部下有逃命之軍士,一門駢戮之資訊,傳入軍中。

曹操聞到,哭倒於地。眾人救起,曹操切齒曰:“陶謙縱兵殺吾父,此仇不共戴天!吾今悉起大軍,洗盪徐州,方雪吾恨!”

待至哭罵已畢,遂在軍中易服縞素,誓報父仇。留謀士荀彧、程昱等,駐守鄄、範、東阿三縣,自率全部人馬,浩浩蕩蕩,殺奔徐州。

曹操為父復仇,親督全隊人馬,直入徐州。曹操兵大至,亂殺亂掠,連破十餘城,不問男女老小,一律屠戮,以洩父殺之恨。

陶謙連得警報,沒機會向曹操解釋,只好發兵拒敵,才出彭城,已遇曹操兵殺來,兩下相見,便即奮鬥。

曹操麾眾直上,勢如破竹,陶謙不能抵擋,只得退保郯縣。

郯城雖小,勢頗險固,曹操追至城下,四面猛撲,終不能入。乃往攻睢陵、夏邱等邑,焚掘一空,雞犬不留。陶謙急得沒法,只得遣使至青州求救。

青州刺史田楷,意欲赴援,但恐曹操兵勢大,獨力難支,乃致書於平原相劉備,矚令同行。

田楷與劉備俱由公孫瓚委任,會值劉備恰不在平原,受太史慈之約,東援北海相孔融,往討黃巾餘孽管亥。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是孔子的第十九世孫。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人,曾為東萊郡的奏曹吏,一次東萊郡太守與上司青州刺史發生糾紛,要上朝廷裁決,當時有一潛規則,先呈奏狀的有理,東萊郡太守將奏狀交給了太史慈,太史慈抄小道,晝夜星馳,先將奏狀呈上朝廷,結果判定東萊郡太守勝奏,而上司青州刺史敗奏,但從此卻與上司青州刺史結下了樑子,故避難赴遼東。

北海相孔融聽聞太史慈事,想收攏太史慈,隨時贍給在北海的太史慈母。

時下孔融在都昌城被管亥圍困,可巧太史慈還家省母,母因囑太史慈往赴,以助孔融,救危難急,借報夙惠。

太史慈即徒步前往,突圍入城。見到孔融,願為效死。

孔融寫書一封,令他出城,至平原向劉備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