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為激勵孫策,即在孫策臨行前與之釋道:“日前錯用陳紀,致負前言,今煩卿攻拔廬江,便當令卿為廬江守了!”孫策既又得袁術承諾,便不用再說,率兵往攻陸康。

陸康生為江南吳郡陸、顧、朱、張四大家族之一的陸家,手下兵士個個皆勇,見孫策攻來,連忙固城防守。因此,孫策軍攻城,卻遇城上守兵拼命死守,一時間射箭如雨,投石紛紛,孫策兵難攻上城牆。經戰半晌,城終不能被破,孫策只得鳴鼓收兵,力戰數次,廬江城不下。

孫策回憶起昔日困難之時,他曾拜訪陸康,而陸康卻不相見,只是叫主簿代見,那時陸康已是輕視孫策,孫策心道,如這次再不將城攻下,更是為他小覷。再說這也是他首次親領兵為袁術征戰,如拿不下廬江,在袁術軍如何立足?

為引城中守兵出城來戰,孫策遣人去城下罵戰。

“汝等這此鼠輩,縮地城中,是何好漢?”

“如能出城,與吾輩一戰,定將汝等擒住。”

……

而陸康卻令全體將士堅守不出,違令者斬。故城中守軍任其如何罵陣,不但不答,而且閉門不出,攻城之戰一時間陷入了韁局。

孫策被逼無奈,只能在營中來回徘徊,一時也想不出破城之計。恰黃蓋到達,見孫策滿臉是愁,便獻計道:“將軍,強攻不能取勝,吾有一計,定能破城。”

孫策喜道:“哦,說來聽聽。”黃蓋耳語孫策,如何如何,孫策連連點頭。

旁晚,一箭帶上一信件飛入城中,城中守兵得箭信,送與陸康,陸康展開一瞧,信曰:“吾等仍是吳郡陸、顧、朱、張家族子弟,前時因吾等有一人不服孫策,逃至袁術軍,後被孫策所擒,孫策心恨,將其斬之。吾輩現只是敢怒不敢言,太守是吳郡陸家之人,故欲投之。約於今夜三更,吾輩必將反孫策,孫策營自亂,請陸太守可藉機攻之,一舉可擒孫策。”

陸康早聞孫策殺逃士之事,想到吳郡四大家子弟,同根連枝,親如兄弟,有人被斬,確是懷恨,故而信之。又有廬江城長被圍,城中糧漸少,一時又調請不到援兵,如此下去,城終不能守,如有相投,並亂孫策軍,但可攻之。

夜來,陸康親上城牆,以觀其變。

時至三更,果見孫策軍營,突然火光沖天,亂聲大起,火光中隱見有兵士互相廝殺。

陸康見此,立刻令開啟城門,引兵出擊。誰知,孫策已率兵潛伏在城門兩側。城門一開,孫策就揮兵攻入城內,一番斬殺,陸康被擒,得百工、鼓吹(樂隊)及部曲三萬餘人。

袁術得知廬江城已破,且生擒陸康,便指使孫策立斬陸康。孫策深知吳郡陸、顧、朱、張四大家族的關係,他們世代聯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殺陸康等於得罪了吳郡四大家族。孫策對陸康雖曾有小覷,並自己而存怨恨,但他想到張紘讓他“收兵吳會”,不想得罪於吳郡陸、顧、朱、張四大家族。然而袁術再三催促,孫策迫於袁術的壓力,不得不將陸康斬於廬江城下。

孫策居有廬江全城,想得到袁術先前許諾兌現。然而袁術又一次食言,他召孫策回郡,另委故吏劉勳為廬江太守。這使孫策大失所望,他暗恨袁術,只因兵力未充,勉從袁術命。

劉勳赴廬江上任,孫策只得將千辛萬苦攻得而來的廬江城交與劉勳,此事雖為袁術所為,心中卻對劉勳也有怏怏不滿,隨後引兵返歸。

適朝廷遣侍御史劉繇,東下為揚州刺史。劉繇字正禮,東萊牟平人,齊悼惠王劉肥之後,太尉劉寵之侄。揚州治本在壽春,因壽春為袁術所據,乃改至曲阿,逐去丹陽太守吳景,及都尉孫賁,吳景與孫賁只退居歷陽,報知袁術。

袁術憤不可遏,即使故吏惠衢為揚州刺史,更命吳景為督軍中郎將,與孫賁共擊劉繇,可見袁術心已無漢帝,公然攻擊朝廷命官。劉繇令部將樊能、於麋、陳橫居江津,張英屯當利口,分頭防守,吳景等屢攻不克。

丹陽人朱治,前為孫堅校尉,他認為袁術政德不立,孫策為袁術所控,難以擺脫。得知吳景、孫賁戰況後,也知袁術多次食言於孫策,就與孫策道:“可以助舅吳景為由,向袁術請求助戰,收取江東,以圖發展。”

孫策被他提醒,心道,這便是率軍脫離袁術,在江東發展的絕佳機遇,於是孫策就進白袁術道:“亡父前在江東,本有舊惠,今願助舅共略橫江,橫江得下,可招募土著人士,能得三萬兵甲,上佐明公,天下可不難平定了!”

袁術知孫策由於自食其言,隱懷怨望。但聞劉繇據住曲阿,兵力不弱,且有會稽太守王朗,為劉繇後援,總道孫策未能與敵,樂得聽他出去,敗死無怨。遂令孫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事。

孫策得到袁術許可後,寫信給吳景、孫賁道:“今徵江東,未知君意云何耳?”

但這一舉動,立即得到吳景、孫賁等人積極響應。孫策隨即率部曲兵千餘人,馬數十匹,部署停當,即日啟行,進兵江東。

這正是:人走茶涼亂世寒,男兒自立應當強。

羽毛已豐將飛天,空中無限宏圖展。

評:孫堅倉亡,沒託後事,使孫策莫能繼領父部曲,承父軍位。孫策只能依附袁術,乞父舊部。孫策再三泣淚請求,袁術只給部分孫堅舊部。袁術無德,收孫堅傳國玉璽,並假諾言,激勵孫策為已賣命。孫策立有戰功,卻得不到應有的封賞,為此,孫策借江東袁術潰敗之機,請戰助戰,以脫袁術,謀求獨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