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聽後,堅定信心,高興道:“我有老母,並弱弟三人,可否相托,使策不致憂家?”張紘毫不推辭,當即許諾。

孫策回至家中,按制孫堅的烏程侯爵位應由長子孫策繼承,但他為使不予拘束,以圖鴻鵠之志,主動將爵位讓與四第弟孫匡。

孫策排好家事,就徑詣壽春,入謁袁術道:“亡父曾從長沙入討董卓,與明使君共會南陽,同盟結好,不幸遇難,勳業不終。我感念先人遺志,欲自憑結,還請明使君垂察微誠,濟師雪恨。”

袁術見孫堅沒怨玉璽之事,且見他英姿豪爽,語言明達,禁不住暗暗稱奇,但尚未肯就將孫策父孫堅舊部,直捷撥還,便對孫策道:“我已用貴舅為丹陽太守,汝從兄為都尉。丹陽為三吳要地,不乏健兒,汝可往彼招募便了。”

孫策聽其言,預想如再求,定是無果。孫策不敢得罪,只得應聲退回。

隨後便按袁術之言,與汝南人呂範,族人孫河,同往丹陽。

見到舅吳景,說明來意,吳景當然接納,且道:”汝在此處召兵,而家卻住舒城,多有不便,不如將其接來,汝等也可相顧。”

孫策聽後心道,家由舅吳景和從兄孫賁照料,他在外發展就會更無虐。於是就道:“善。”

遂又返至舒城,跟母及弟說明,母及弟皆也認可,後去張紘處,張紘外出,便留書一封,以作暫別。

孫策就奉母吳氏,及弟孫權、孫翊、孫匡,與一幼妹,共抵曲阿。舅吳景迎之,並將其家依父廬墓旁居住。

一切停當,孫策就輾轉召募壯士,得數百人。此仍是孫策首次募兵,孫策甚是興奮,正行至一山路旁,忽見山上有人射前投石,孫策大吃一驚,急忙奮起反擊,但由於地勢不利,反擊倉促,死作過半。

孫策得帶著殘餘奔出伏圈,脫離了險地。然孫策並沒立刻逃走,而是穩住腳步,憤慨道:“吾與貴軍無怨無仇,為何加害?請自報姓名!”

此時見在山間站出一個人,答道:“汝等經過吾地盤,還不知吾祖郎麼?”

孫策一聽,才知此仍是有名之山賊祖郎,就道:“我見汝也是好漢,這次汝使我喪軍過半,後定叫汝復還!”

祖郎道:“好大口氣,既有此言,吾便等汝再來!”

孫策不復再言,只得忍痛領著殘存離去。孫策首次召兵受挫,心知創業之艱難,然並莫灰心。

孫策首召兵被祖郎所襲,心道,如再往召,恐也難成於事,沒奈只得再往見袁術,說明事由,且涕泣拜求,痛述父孫堅為忠心追隨他,而捐軀戰場的舊事。

袁術聽後,內心有所觸動。心道,如用孫策,如能與其父相同,為已效勞,那也未償不是件好事。於是心機一時衝動道:“如此說來,可給還亡父一些部曲給汝。”

孫策當即謝道:“將軍如此厚義,當即後報!”

袁術剛出口給孫策兵,後就覺得有些後悔,但話既出,也不好收回。又見孫策年青勇猛,不如好好利用,便再道:“其實亡父遺眾甚少,吾撥出千餘人與汝,汝當好好立功!”

孫策道:“多謝將軍!”

此後袁術吩咐,就將孫堅遺眾撥出千餘部人,交孫策收領,但仍然不肯全給。表拜孫策為懷義校尉,且謂當遷任九江太守。

孫策拜謝而出,收集乃父舊部,自立一營,孫堅部將程普、韓當、黃蓋等亦歸麾下。黃蓋字公覆,零陵泉陵人,早年為郡吏,與程普、韓當一樣,此前追隨孫堅南征北伐。

孫策立營不久,營中有一騎士犯令私逃,此人想借於袁術之勢,奔入袁術軍,匿居內廄,孫策察知隱情,率兵掩捕,牽出斬首。

孫策恐觸犯袁術,為此故特至袁術處謝罪。陳述其情,袁術聽後,不但沒怪罪孫策,反暗知孫策之魄力,便答道:“叛逃兵應當共恨,不殺何待?毋庸言謝!”

孫策得到袁術肯首,當即退下。以後軍中始知孫策膽略,不敢輕視,更不會私逃。即便是袁術部將喬蕤、張勳,亦皆服策英明,相互敬禮。

此事之後,袁術嘗自嘆道:“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矣!”話雖如此,惟心中總不免懷忌。

袁術欺孫策年少,前承諾使孫策為九江太守,然終究不肯使孫策代任。卻另用丹陽人陳紀接任,自食前言。孫策得知,自覺莫立戰功,也不便相爭,只得默默忍讓過去。

會值袁術向廬江太守陸康,徵米三萬斛,不得如願,便遣孫策領兵攻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