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今日方知誤讀書(第2/2頁)
章節報錯
郭興揚回答:“是的,春秋時期的半聖管仲曾說:讀書可以明理,讀書可以啟智,讀書可以醫愚,所以首要,就是博覽群書。”
顧謹言道:“這一點我已經做了呀,可是好像沒什麼反應。”
郭興揚反問:“你是怎麼看書的?”
顧謹言道:“就那樣看呀,一目十行,簡單瞭解一下就行。”
郭興揚苦笑:“這樣是不行的,當初我也學你那樣看書,但夫子教導過我,這樣是讀不出文氣的,想要讀出文氣,至少需要三步。”
顧謹言問:“哪三步?”
郭興揚回答道:“十年誦讀,十年學貫,十年涉獵。”
顧謹言:“……三十年都過去了,我都快成老頭子了,那我還讀什麼書?”
郭興揚笑道:“這只是一個大概的比喻,就是說讀書有三個重要的過程,分別是吟誦,學貫,涉獵,並不是真的說你需要三十年才能感悟文氣。”
“吟誦為看,要博覽;學貫為思,要思考;最後要用,就是涉獵。”
“經過反覆吟誦,我們初步理解這些經典裡面蘊含的含義;透過研究思考,我們就能舉一反三;透過實際使用這些道理,我們才能做到將道理貫穿入日常生活中,知行合一,深入淺出,將道理貫穿已身,引天道之力入體,領悟文氣。”
“這時間並不需要三十年那麼久,有人一朝頓悟,當然也有人像我這樣愚鈍的,可能一輩子也做不到,那就不止是三十年了。”
顧謹言沉默下來,他終於知道他缺什麼了。
他缺乏耐心。
他在書蟲齋中看書,因為有書蟲的原因,看得非常之快,幾乎是眨眼即過,這也是他僅花一個月,便能看完書蟲齋中小半藏書的原因。
可是,他沒有認認真真,一字一句去誦讀,去思考,去施行過,這些書裡面的道理。
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可是文氣是什麼?文氣是由文字產生,而文字是承載道理的工具,讀書人只有領悟了文字中書寫的道理,才能產生文氣。
很抱歉,顧謹言以前,只看,沒有領悟過其中道理,更沒有照那樣去做過,他自然感受不到文氣的產生。
“十年誦讀,十年學貫,十年涉獵……原來,這才是踏入儒道的正規門徑。”
“而我一來,就想使用詩詞,強行天降文氣,撬開儒道之門,實在可笑,難怪天道不允。”
“若人人都像我這般投機取巧,那還需要什麼聖人文章?而那些寒窗苦讀,動轍數十載歲月,甚至讀書讀到白髮蒼蒼的老人,他們算什麼?”
這一刻,顧謹言的內心,是震撼而慚愧到無地自容的。
沒有再問下去,因為已經不需要了。
顧謹言狼狽離開郭氏布莊,走在大街上,這一刻,他的內心百味雜陳。
他開始正視以前的自己,是不是真的,從來沒有好好認真讀過一本書?
他知道“大”,可他知道大的具體意思,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大”嗎?
他清楚“小”,知道形容某些東西比較小,可他了解過什麼是真正的“小”,而小到極限,又能具體到什麼程度嗎?
他知道上有天,下有地,他知道天地的來歷,他知道世間有人,他清楚人字為何是一撇一捺地站著嗎?
這世間有無窮無盡的道理,而道理都在文字中隱藏著,凡人不解其意,只是粗略使用,可對於讀書人而言不一樣,不瞭解這些深意,談何書寫文章,成就儒生?
“是我錯了,而知錯便要能改。”
“自今日始,我將從最簡單的字學起,窮研其奧,知其然亦需知其所以然,如此,終有一日,我能踏入儒道之門。”
“這一刻,我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