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本身也是南方人,對船隻並不陌生,聞言有些犯愁。

“王爺,咱們應天府的造船業已經衰落如此,並且已經衰落了上百年,想要找到合適的大匠恐怕很難。”

“如果王爺想要造海船的大匠,估計還要去浙江、福建、廣東一線尋找,尤其福建,因為有鄭芝龍在,泉州、廈門都已經逐步發達起來,頗有恢復宋元時舊觀的氣象。”

朱弘棟從黃宗羲的話中,聽到一個奇怪的地方。

“你的意思是說,泉州和廈門在我大明朝的手中衰落了?”

黃宗羲跟朱弘棟相處了這麼長時間,大致明白朱弘棟不是一個以言責人的人,並且思想上非常開明,甚至說得上是高瞻遠矚。

所以黃宗羲談起大明朝的缺點,完全沒有諱言,為尊者諱的意思。

“福建的泉州曾經極為繁盛,畢集海外諸番貨物,聯帆遮海,通宵達旦,日夜皆是人聲鼎沸。”

“即便是太祖與張世成在淮東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泉州仍然繁華依舊。”

“微臣曾經讀過南宋時期的《諸番志》,此書是當時的提舉泉州市舶司兼權知泉州趙汝適所寫,上面介紹了五十八個與泉州嗯有貨物往來的番邦。”

“微臣曾經比較過大明宣德年間,鞏珍所著的《西洋番國志》,此書是專門記述鄭和下西洋的經歷。”

“微臣仔細比較兩書所記述的地名和番國,發現鄭和所抵達的地域,並沒有超越《諸番志》記述的範圍,很多地方鄭和並沒有去過。”

朱弘棟沒想到只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居然會從黃宗羲這裡聽到這麼一番言論,這與他後世接受的教育完全不同。

朱弘棟在後世接受的教育,都將鄭和下西洋的意義說得非常高,可是看黃宗羲的觀點,明顯覺得宋朝的海運要遠比明朝更發達。

朱弘棟想起另外一件事,南宋憑藉半壁江山,年財政收入就能達到明朝的四倍,如果用國土面積計算一下,南宋的實際財政收入按照單位國土面積計算,也許應該是明朝的八倍以上。

南宋之所以能支撐起如此大的財政收入,估計與泉州的極為發達不無關係,航海貿易的鼎盛,肯定會帶來南宋生產力的巨大發展。

因為在清朝以前,中國長期處於世界科技和文明的頂峰位置,中國的物產只要運出去,無論運到哪裡,肯定都是最好的東西。

也許當初正是因為泉州海洋貿易的極大發達,所以才能讓南宋商業和手工業非常繁茂,因此才能支撐起南宋那麼龐大的財政收入。

朱弘棟忍不住想起另外一個問題,宋朝和元朝經過這兩代的發展,泉州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一港口,甚至在南宋時期就已經確知歐洲的存在,並且南宋就已經有歐洲人在泉州定居和從事貿易。

這明顯是一個大航海時代的開端,只要這種勢頭延續下去,必然會由中國開始啟動全球的大航海時代。

可是這一切,到了朱元璋這裡,戛然而止。

明朝開始了禁海,開始封鎖自己的海岸線,禁止自己的百姓從事海洋貿易,大明朝生生將已經推開半扇門的大航海時代重新給關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