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弘棟發現這些船塢破敗情況各不相同,靠南的七個船塢破敗的最為厲害,靠近北面的幾個船塢要稍微好一些,再往北跨過秦淮河,則出現了還在維持運作的船塢。

朱弘棟問旁邊的黃宗羲。

“為何同是船塢,境遇如此不同?”

黃宗羲指著最南邊的七個船塢說道。

“最南側的七個船塢屬於寶船廠,當初負責打造下西洋的寶船。”

“只不過仁廟下達命令“罷西洋取寶船”,所以寶船廠那時候就已經廢棄了,距今已經二百二十餘年。”

朱弘棟知道,黃宗羲口中的仁廟,其實是指明仁宗朱高熾,是文人對本朝前代皇帝的另外一種稱呼。

“北側的六個船塢,則是屬於龍江造船廠,龍江造船廠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年間,當時叫做都船廠,是南宋初年建造的。”

“龍江造船廠一直維持到嘉靖年間,後來因為禁海之事,逐漸衰敗下去,距今有九十餘年。”

“再往北,秦淮河北側的幾個造船廠,則多數打造樓船、沙船等式樣,所以有些一直維持到現在。”

朱弘棟大致聽明白了,應天府的船廠多數都是官營的,受政治的影響非常巨大。

往往皇帝一道旨意,一個船廠就會徹底衰敗下去,只有少數還殘留著實際用途的船廠,才苟延殘喘至今。

“這些船廠以前的匠人呢?”

“大多數都已經變成農民了,如今恐怕早已經不知戰船為何物了。”

因為明朝的匠戶制度,而這些船廠又是官營的,船廠中匠人們只能隨著船廠興滅,一旦船廠衰敗了,這些匠人們無法脫離官府的束縛,只能跟著衰敗下去,完全無法將手藝傳承下去,只能被鎖定在衰敗的船廠中,跟著一起腐朽。

朱弘棟微微嘆息,這種制度是對人才的極大浪費,多少精妙的技術就是因為這種原因出現斷檔,完全無法傳承下來。

“如果本王要重建船廠,該如何著手?”

“世子殿下,如果您想要重建船廠,恐怕需要先招納足夠的船匠才行。”

“至於後面的備料備材等事,船匠們自然會張羅,無非多撥付一些銀錢就是了。”

朱弘棟再次看了一眼那你長長的一排積滿了雨水,早已經廢棄多年的船塢,抬腳走向還在維持著執行的船廠。

朱弘棟來到船廠裡的時候,船廠裡面的人早已被驚動,一大群人呼啦啦湧出船廠,跪在地上迎接朱弘棟的到來。

朱弘棟抬頭看看一直陰沉著,始終飄著淋漓細雨的天空,問了一句。

“太沖,這梅雨季節要持續到什麼時候啊?”

“一般梅雨要下一個半月,差不多四十五天左右。”

朱弘棟默默計算一下,他剛剛到達義烏的時候,梅雨剛開始下,他連續打完了義烏、紹興、杭州這幾個戰役,隨後又千里奔襲光復了應天府。

總共算下來,花了將近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是說再過半個月左右,頭頂上的陰雲就要上去了。

朱弘棟感覺稍稍好過一點,這個梅雨季節對新軍的戰力影響實在太大了,如果說新軍的戰力有一百分的話,那麼在梅雨季節之下,最多隻能發揮出四十分。

朱弘棟低下頭,看到跪了一地的船廠老闆和夥計,便說道。

“都起來吧,本王前來參觀一下,看看造船廠是如何運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