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九章 曆法之爭(中)(第3/3頁)
章節報錯
“陛下果然是天賦極佳,如此易為人所疏忽之處,仍躲不過陛下明察秋毫!”那戈承科先是恭維了張順兩句,這才笑著解釋道。
“前者所用乃為新尺,後者所用乃舊尺也,故而前後自相矛盾。”
“今尺長舊尺六分,一里以三百步為率;舊尺短今尺六分五,一里以二百步為率,故而長短不一也!”
“哦?”張順聞言先去除掉新舊兩尺些微差別,大體算得一十二萬餘里的三分之二正是八萬餘之數,頓時不一大吃一驚。
好傢伙,感情你們在這裡搞“技術封鎖”吶!
張順這才信了這廝有點水準,連忙又和他繼續探討下去。
本來張順還以為這天文曆法的基礎很是簡單,自己一學就會。
結果,隨著雙方探討的逐漸深入,戈承科竟然慢慢談到了《授時歷》中所用的“弧矢術”。
所謂“弧矢術”,大體是關於圓弧計算的方法。
原來自從渾天說建立以來,也是一直在發展變化。
最開始人們對“地如雞子中黃”這一句還有異議,有人還認為大地是平的或者是個半圓。
但是隨著天文學家的不斷測量和計算,最終還是證明了大地是圓的這一結論。
如此以來,再進行天文推算的時候,自然要用到圓弧的計算方法,這才深入研究了所謂的“弧矢術”。
只是張順沒想到,這戈承科算著算著竟然把四次方程拉出來解了,只看得他眼皮直跳。
不過,隨著張順瞭解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他漸漸明白了。
中國傳統的天文學,其實就是以“渾天說”為基本原理,以大量觀測和計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
依照張順的理解,所謂“渾天說”,其實就是某種程度上的地心說。
當然,由於人類視角的問題,其實大多數文明的天文學最早都是以地心說為開端,這倒沒有什麼關係。
但是傳統的天文學卻極其怪異,他們似乎對建立天體模型這塊不怎麼感興趣,主打的就是一個大力出奇跡。
一個就是大量的觀測,比如前面的僧一行,還有後來的郭守敬,從南到北,從西到東,設定大量的觀測點,硬生生算出來許多令人咂舌的東西來。
比如子午線的長度,再比如地球的直徑,所以中國天文學很早就確立了地球是圓的這一概念。
另外一個就是硬算,什麼模型不模型,我們主打的就是一個“大資料”。
什麼日食對不上?算!
什麼月食對不上?還是算!
當然,還有什麼水星、金星,一概是算!
甚至明朝中期的唐順之就認為,研究曆法最重要的就是“歷理”和“歷數”,其中歷數又包括死數和活數。
前者是指各種數表,而後者則是指各種演算法。
說白了,一句話,還是算!
就在這種大力出奇跡思想的指導下,中國代數學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以至於在解高次方程和代數方程上面,領先同時代歐洲許多年,恐怕這也是為何歐洲傳教士在推算方面屢屢吃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