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可是本王並不擔心!”張順嘿嘿一笑,然後指著自己的一干婆娘道,“欲悉各國情形,必諳其語言文字,方不受人欺矇。”

“如今三娘等人,學習歐羅巴語已經頗有幾分成就。假以時日,又何須他人‘餵飯’?”

“啊?原來張順讓我們跟著王先生學習,卻有這般心思。”李三娘等人聞言一愣,頓時大為驚訝道。

而於此同時,馬英娘、高桂英、王奇瑛一干女子不由驚呼一聲。

“怎麼了,難道你們沒學成嗎?”張順聞言臉色一變,不由連忙問詢道。

“只年許功夫,如何......如何學的成?”馬英娘、高桂英、王奇瑛幾個女子,不由面面相覷道。

原來這幾個喜歡舞刀弄槍的女子屬於坐不住那種,在語言方面,本身沒有什麼天賦,故而只學了個“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

&naiestas!”就在眾人面面相覷之際,突然李香上前一步道。

&nea uxor!”張順聞言一愣,不由連忙回了一句道,“luam&n?”

“sic,&n liinae dico!”李香熟練的回答道。

“好,好,好!”張順由於忙於公務,只學會一點簡單的“歐羅巴語”,再往後面他就接不下去了,故而只能藏拙。

剛才兩人之間交流的內容,先是相互問好,然後張順問她“你會說歐羅巴語嗎”,她回答道“是的,會一點點”。

只這一番對話,頓時聽到馬英娘、高桂英、王奇瑛以及張周田朱四女、海蘭珠大玉兒姐妹幾人面面相覷。

原來這李香、柳如是、陳沅、曾氏一干“文化人”,本就有很好的文化功底,故而學起“歐羅巴語”,也是事倍功半。

而這幾個人又不像張順前世,分心學習幾門功課,只鑽研這一門,更是進展神速。

如今這幾人前後學了一年多,如今不說敢說精通,但是也至少也算是初步掌握了歐羅巴語的讀寫技巧。

如果再進一步深造,用個一年半載估計就能夠翻譯簡單的資料。

而“一年半載”這個時間點,應該就是加利略究竟能不能抵擋的時間節點。

到時候,哪怕雙方徹底翻臉,張順也完全可以自主培養掌握“歐羅巴語言”的人才。

然後,他就可以主動派遣人才前西洋,學習當地科學、技術、地理、文化等知識,而不用讓這傳教士們在其中充當“二道販子”。

這正是張順化被動為主動,提前開啟“洋務運動”的一招好棋。

張順前世,在滿清開啟“洋務運動”之時,已經基本上全面落後於西方社會。

而在這一世則不然,如今雙方各有所長。

如果透過傳教士“餵飯”,就會出現在引進科學技術的同時,自身掌握的科學技術也會被人“偷去”。

別的不說,但說那教士王徵所著的《奇器圖說》,號稱傳教士鄧玉函口述,王徵撰寫。

以張順所見,其中有一些本就是明人很常用的器械,竟也被冠以“遠西”之名,可見其技術流失之嚴重。

長此以往,不但自身會受制於人,更是會出現越學越差,越來越落後於人的情況。

有鑑於此,在王徵向自己獻上《奇器圖說》那一天,張順就思索著解決之道。

好在前世比現在多發展了三百多年,有很多經驗都是現成的,比如洋務運動。

前世上學之時,張順的歷史老師曾經援引了很多史實資料向他們講述過有關洋務運動的措施,張順倒記了個七七八八。

其中,他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是:“欲想學其術,必先通其言。言語一通,便能主動汲取其民族科技、文化、制度等一切有益的建設成就。”

而後來中國的發展也果然如他這個歷史老師所言,全民學外語的結果,直接導致了西方社會幾乎對中國的精英單向透明。

以至於對方一旦有任何變化,這邊都能瞭如指掌。

如今張順需要做的就是,把前世成功的經驗複製到這一世過來,以保證中國參與到大海航時代,然後率先開啟工業化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