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旗村、蚩尤寨、礬山堡和皇帝故城合圍區域以南,乃是一片低山丘陵。

低山丘陵以南,則是地形更為複雜的山地。

受地形所限,李自成所率兩萬人馬和後金阿濟格部對峙的地區,正是這一片起起伏伏的低山丘陵地帶。

顯然,這種地帶更不利於佈陣和進攻,這也是當初張順和洪太不約而同選定此地作為防禦方的主要原因。

然而,由於洪太部署在右翼的兵力超出了張順的意料之外,他不得不臨時改變作戰方案,讓李自成所在的右翼主動進攻。

李自成得了命令以後,沒有二話,隨即釋出命令道:「全軍上下,唯命是聽!」

「李自成承舜王鈞旨,號令三軍,即刻前出。」

「喏!」眾將士聽了李自成之令,頓時一個個抖數精神,如同潮水一般湧了上去。

山丘有高有低,地形有難有易,故而李自成麾下軍陣也被分割的支離破碎。

當然,義軍如此,後金一方亦是如此。

更是由於地形的原因,後金一方就連騎兵的優勢也幾乎無法發揮出來。

官撫民不由擦了擦頭上的汗水,抬頭望了望身邊透過人力推車和牲畜拖拽的火炮,不由露出了安心的表情。

話說當初義軍翻越塔兒山,往保安舊城艱難的運送火炮之際,張順已經發現複雜地形對重達千斤的野戰炮、黃金炮兩款義軍主流炮型的限制作用,一直試圖尋找替代品。

奈何戰場之上,哪裡有充足的時候讓他鑄炮?

好在除了義軍標準火炮以外,無論義軍的繳獲還是附近的軍鎮城堡之內都囤積了大量各式火炮。

有舊制的大將軍炮、二將軍炮、虎蹲炮等。

有新制的弗朗機、滅虜炮、子母銃、追風銃等。

張順透過一系列粗略的測試,測得人力肩扛的最大重量不宜超過一百斤,最好在八九十斤之間,最佳負重為四十斤。

牲畜的最佳負重在二百斤左右,拖曳為八百斤,而獨輪車運輸能力能達到千斤。

但是,後兩者在地形複雜的地區,幾乎無法通行。

故而,思前想後,張順在徵求了大多數將領和士卒的意見以後,決定選用百斤和二百斤重量的火炮作為山地用炮。

其中百斤炮選中了鍛造滅虜炮和輕型弗朗機兩種。

那弗朗機還好說,本來大明就鍛造了各式各樣的形制,只要挑揀,總會有的。

而滅虜炮這玩意兒,雖然名字一樣,但是在不同時期其實指的不是一個東西。

在沒有大量引入紅夷大炮之前,這滅虜炮專指以淨鐵九十五斤鍛造,身長兩尺,能夠發射一斤鉛彈的小型火炮。

而在大量引進紅夷大炮以後,滅虜炮也開始「紅夷炮」化,變成了一種紅夷型鑄造炮。

但是,由於後者為生鐵鑄成太過沉重,故而棄而不選,單選那九十五斤的鍛造滅虜炮。

這種滅虜炮每車能載三門,既可以用人力推,又可以用畜力拉,緊急之時又可以手抬肩扛,極其便利。

而另一款二百斤的火炮,張順選來選去,選中了「葉公神銃」。

這葉公自然就是指明代明軍葉夢熊,此人因為以大型弗朗機一百五十斤的子銃為基礎,改出來一一大堆鍛造火炮,成為了明朝中後期的火炮中堅。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神銃」,又名大將軍炮。

這一型大炮重達千斤,大致相當於歐洲的九磅、一十二磅炮,是明軍的一種典型野戰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