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王你且看!”李際遇不由指著兩副鎧甲道。

張順一看那“板甲”凹陷了進去,彈丸正鑲嵌在凹陷最深處,即便沒有打穿,亦相去不遠。

再看那明甲,胸前甲片也是凹陷了一塊,只是彈丸早不知崩飛到哪裡去了,竟然沒有射入。

原來這冷鍛甲片質量好、硬度高,居然抵擋住了新型火銃的射擊。

“那個……那個,其實這胸甲還可以繼續加厚……”王徴不由低聲辯解道。

“不必了!”張順擺了擺手,心理算明白這鎧甲距離淘汰不遠了。

原來這一次試驗距離為七十步,雖然兩副鎧甲都勉強抵擋了彈丸侵徹,但是也從側面說明三十步以內,無論哪個都必然力不從心。

“這樣吧!”張順沉吟了片刻,不由定調道,“這新式重甲便以明甲款式為主,皆用泡釘釘實。”

“鐵臂手、腿甲關節部位皆仿造板甲製作,務必遮擋嚴實了。”

“甲片都給我務必千錘百煉,鍛打結實了,該滲碳滲碳,該冷鍛冷鍛,以擲地有聲為準。”

“甲片製成以後,遂即抽除錯驗,若是能被擊穿了,便以不合格論處,溯及工匠,視輕重論罪!”

“前胸甲片要厚,必需達到一分,其餘部位稍薄,視部位打為七厘、五厘不等。”

張順所謂“一分”、“七厘”、“五厘”皆是厚度標準,其中一分大概合後世三點二毫米,七厘合後世二點二毫米,五厘合後世一點六毫米。

這個時代正常甲片厚度在一毫米左右,張順張口就給王徴定了一個高標準,他差點都要哭了。

“舜王殿下,若是如此,我恐怕這甲沒有六十斤下不來!”王徴不由提醒道。

“這麼重嗎?”張順一愣,不由皺了皺眉頭道,“這樣吧,甲片以滿足滲碳、冷鍛等處理手段為前提,可以適當造大一些。”

“非關鍵部位可以減少厚度,以五厘為準,儘量減輕一些重量。”

“那……那好吧!”其實王徴倒不怕鍛造,他手裡如今有三五十臺水力鍛錘,皆設定在西安以北的山中完全可以滿足鍛打之用。

“那個戰襖和綿甲也不可少!”張順安排完王徴以後,轉身又對李際遇道。

明代除了硬質防彈手段以外,還有軟質反彈甲。

其典型代表便是綿甲和戰襖,二者材質皆以棉花為材料,用水浸泡踏實了。

衝鋒陷陣之時,便可以將其披在鐵甲外面,以增強對火銃的防禦。

其中戰襖是一種特製的短袖棉衣,甚至直到十九世紀朝鮮還曾製作使用過這種形制。

後來被美國人繳獲以後,成為防彈衣這一理念的來源之一。

而綿甲又即棉甲,最早製作方法和戰襖別無二致。

只是後來隨著火器越來越犀利,棉甲力不從心,便又在裡面增添了鐵皮,就變成了明末清初的經典棉甲樣式。

但是,除此以外,有時候攻堅隊伍也會特意在鎧甲外面套一層純粹的綿甲,以增強防彈效果。

其實張順也是同樣的思路,既然純鐵甲擋不住彈丸,那我乾脆再外面再加一道軟質棉甲,形成緩衝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