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藤牌(第1/2頁)
章節報錯
“老師傅,你看這藤牌可做的?”張順拿著一面大藤牌問詢道。
“不敢勞秦王垂問!”那老篾匠嚇了一跳,連忙放下手裡的活計,站起來施禮,然後從恭恭敬敬的接過了藤牌。
“這編制之法倒也平平無奇,只是這藤小老兒卻是沒見過,想必是別地兒的產物。”那老篾匠伸出滿是老繭的大手,撫摸、端視了半晌,這才應道。
“這是什麼藤,可著人仔細詢問!”張順皺了皺眉頭,扭頭對李際遇下令道。
“舜王不必問題,我早已知曉!”李際遇不由苦笑道,“此物喚作黃麻藤,又名火索藤,分佈於四川、雲貴、兩廣、福建等地,北方並無此物。”
“你倒是有心之人,探的明白!”張順意味深長的看了李際遇一眼,不由笑道。
原來經過張順、李際遇和王徵三人反覆研究試驗以後,這才最終確定了以明甲為主,吸收“板甲”關節構造的重甲形制。
但是由於火器巨大的威力和日新月異的發展,讓張順並不滿足於此。
在火器時代組建重甲精兵,是一件有著巨大風險的事情。
一旦所著鎧甲無法阻擋敵人的火銃,那麼花費巨大人力、物力和財力的重甲精銳就會成為活靶子。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人命關天,無論如何重視也不以為過。
關鍵時刻,張順想起了當初蔣和和其麾下刀盾兵。
義軍當初攻打康家莊的時候,經過莊戶指點,曾使用的棉被抵擋鳥銃。
於是他便產生了把藤牌和棉花相結合,進一步削弱彈丸的想法。
然而這些藤牌都是南方多產,北方並無此物,所以張順第一件事兒就是拉著李際遇尋找篾匠,試圖進行仿製。
所謂篾匠,就是用竹子、藤條、荊條、蘆葦等韌性竹木編制籮筐、簸箕、竹簍、提籃、席子等編織器具的工匠。
在張順前世從事這種職業之人,已經頗為稀少,不過在這個時代卻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手藝人。
張順尋找的這個老篾匠已經快七十歲了。
別看他年紀一大把,一雙長滿老繭的巧手卻能抓著鋒利的竹篾,如若捉著皮條一般,飛快的編織著手中的器具。
“老師傅,你看這藤條能替代嗎?”張順想了想,若是從福建、廣西、四川等地“進口”黃麻藤,也有點不太現實。
“不好說,看你想做什麼了!”老篾匠搖了搖頭道。
“若是編筐編簍,竹子使得,荊條也使得,再不濟柳條也能使得。”
“你這麼大一個籮筐,誰知道你要做甚?”
“這不是籮筐,這是盾牌,準備用來防刀劍火銃……”張順連忙解釋道。
張順拿來的這個藤牌是一副大藤牌,直徑接近三尺。
其實除此之外,還有中號藤牌,直徑兩尺三寸五分;小號藤牌,直徑一尺五寸。
所有藤牌都編製成鍋狀結構,非常有利於卸力和緩衝敵人敲擊的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