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先下手為強(第2/2頁)
章節報錯
你道為何?
原來這時代還雖然有一些“闖王來了不納糧”之類的的宣傳口號,但是受限於資訊傳輸限制,還沒有出現輿論戰這個概念。
本來那老道士宋獻策對此也懵懵懂懂,似懂非懂。
直到前些日子,張順帶領大軍進攻山西的時候,曾經為了配合“大縱深作戰”,狠狠的搞了一波“認知作戰”,這才徹底顛覆了他的以往觀念。
故而今日,他學有學樣,給宣大兩鎮也玩這麼一手。
由於左柱國朱燮元、宣大總督張鳳翼身死,而葉廷桂、王世仁和李國樑又不曾返還,此時的宣大兩鎮可謂是群龍無首,正是人心惶惶之際。
如果這個時候,輿論到處紛紛揚揚,而上司命令又適時到達,那麼絕大多數人由於從眾心理,肯定也會很快就接受這個“現實”,這就是“認知作戰”的威力。
當然,這個“認知作戰”也不是萬能的。
如果葉廷桂、王世仁和李國樑三人不能在人們頭腦清醒之前拿下宣府大同兩鎮,那麼輿論便會反噬。
在受人欺騙的屈辱之下,大多人的立場很快就會轉向反對義軍。
“成,此事我們三人倒沒問題!”葉廷桂、王世仁和李國樑三人思量了片刻,便點了點頭道。
“只是茲事體大,一旦出現什麼差池,恐怕我們三人擔待不起。”
宋獻策何等人物,聽到這裡,哪裡不知這三人已經心動。
他不由趁熱打鐵道:“不妨事,不妨事。老道士與舜王殿下關係非同小可,此事若是果有不諧,自有某一力承當!”
吞噬
那三人聽到此處,自度無憂,這才點了點頭道:“既然如此,我等自是無話可說。”
四人計策商議一定,遂快馬加鞭前往猩州城,尋了筆墨紙硯及布帛若干副,開始揮毫潑墨。
第一樁,先寫露布十餘條,遣使者奔赴四方,以左柱國朱燮元、宣大總督張鳳翼及兩巡撫、兩總兵六人名義曉諭宣大各處,歸順舜王。
第二樁,又寫書信軍令,分囑士卒前往各處副總兵、兵備副使、參將、守備等處,命其改旗易幟。
由於張順自起兵以來,並沒有設定特殊旗號。
那宋獻策便選用杏黃旗一面,上書一個斗大的“舜”字,作為義軍的標識,命人連夜趕製幾十面,隨聯合署名軍令一起送往各處。
第三樁,遣士卒分赴各地,沿途鑼鼓喧天,宣揚義軍“敕封兩王三公五侯,參將及參將以上皆為伯爵,士卒月餉實發糧米一石”的封賞。
待這三樁事已畢,那葉廷桂心道:蝨子多了不癢,債多了不愁。既然我等道已經下令宣府大同兩鎮歸降,那我何不借機再與山西三關三處各書信一封,使其一併歸降,如此方不負舜王封我鎮朔王之恩。
想到此處,那葉廷桂又取來書信布帛,又揮毫寫給偏關、寧武和雁門三地參將兵備,命其一併來降。
那葉廷桂、王世仁和李國樑三人心中正計算的明白,不曾想那宋獻策早笑破了肚皮。
你道為何?
原來宋獻策和張順,這兩個一大一小的狐狸,早就算計了他們許多。
先是張順“一魚兩吃”,在取得三人信任之後,藉口招降宣大兩鎮暫時剝奪了這三人麾下的標營,以免再起反覆。
而到宋獻策事情做的這裡更絕:我管你真心實意,還是虛情假意。我先把“歸順舜王”這事兒,先下手為強給你徹底坐實了,讓你反悔不得,然後再作其他計較。
可憐那葉廷桂、王世仁和李國樑三人一世英雄,結果利令智昏,竟然一步步入其彀中,被人拿捏的死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