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抵達(第1/2頁)
章節報錯
話說那日那宣大總督張鳳翼和大同巡撫葉廷桂商議已定,遂親率大軍南下太原。
這萬餘大軍,如今在張順眼中雖不算多,卻依舊是一支難以忽視的力量。
張鳳翼率領這許多宣大軍,一路上也是車水馬龍、浩浩蕩蕩,一眼望不到邊際。
明軍如此大的動靜,哪裡隱瞞的住?
故而那宣大總督張鳳翼雖然極力廣佈斥候,到處剿殺,李述孔也早探得動向,連忙飛也似的彙報於張順。
張順得到訊息以後,不驚反笑,扭頭向孫傳庭道:“如今明軍宣大兩鎮精兵盡出,合當義軍北路軍大舉進擊之時。”
孫傳庭聽了那李述孔送來的訊息,也不由展顏一笑,恭維一句道:“這一次舜王真是料事如神,那朱燮元、張鳳翼之輩簡直如同牽線木偶一般,果然前來救援太原。”
“只是這一次,明軍不知究竟來了多少人馬,還請舜王早做打算,儘快調動分佈在河東各地兵馬才是。”
原來這大規模調動的軍隊和小規模作戰不同,不僅聲勢浩大,更不易探查人數。
故而李述孔等人雖然探得張鳳翼部動靜,卻並沒有準確探查出張鳳翼所率人數。
曾經擔任過山西巡撫的孫傳庭根據以往認識,推斷這一次張鳳翼所率宣大軍應該在一萬五千之數。
正所謂:失之毫釐,謬之千里。若是孫傳庭判斷錯了,那就坑了張順一把。
實際上,原本歷史上孫傳庭對以李自成為首的義軍勢力就判斷失誤,以至於釀成大錯。
不過,張順對此倒是不甚在意。
兵法有云: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以不可攻也。
有備無患,早在義軍到達太原城外開始,張順就一直為這一天做準備,哪裡懼他?
他不由指著面前一片低低矮矮不甚起眼的防禦工事,向孫傳庭笑道:“不是本王自負,就這般營寨,哪怕明軍有十萬大軍圍攻,在糧食耗盡之前,未必能破得!”
“其兵馬究竟是一萬還是兩萬,又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前些日子張順在命人在汾河東岸建立糧倉的同時,也圍繞糧草建立一個完善的防禦體系。
這是一個以稜堡的防禦理論為基礎,設計的一整套包含壕溝、擋土牆、瞭望臺和小型堡壘的防禦體系。
它不是稜堡,勝似稜堡。
這是一個以西方先進稜堡防禦理念為基礎,以中國傳統堡壘、城壕、城池體系為框架形成的新型防禦系統,故而張順才有這般自信。
那孫傳庭雖然見多識廣,其實卻沒有親眼見過稜堡的厲害,故而信心不像張順那般十足。
不過張順也知道有備無患的道理,如今義軍麾下人才濟濟、兵多將廣,豈能不留一番後手?
如今張順身邊總共有張大受、魏知友、王忠、張如靖、楊承祖、徐全、盧象晉和申靖邦八營人馬,兩萬六千人馬,按理說是足夠對付太原和宣大之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