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意外遇敵(第1/2頁)
章節報錯
山西的驛道,從曲沃至靈石之間,大體沿著汾河沿岸一路往北行去。
然而到了介休義棠馬驛以後,兩者之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分離。
原山西巡撫孫傳庭對這裡的道路非常熟悉,故而讓騎兵較多的張大受部下船換馬走驛道追擊明軍殘兵,而步卒較多的魏知友部則棄馬登船走水路。
年流竄在外的張大受部和魏知友部不同,在投靠張順之前不知掠了多少馬騾驢牛等牲畜代步。
故而再加上這一次繳獲京營的戰馬,張大受麾下三千人完全實現了“騾馬化”。
於是,在孫傳庭帶領下,魏知友、張大受兩營六千人水路並經,先後經介休、平遙、祁縣,直入徐溝縣境內。
從靈石至徐溝二百餘里,義軍一路疾馳只用了兩日功夫。
神樞營潰兵的將領乃是“黃闖子”黃得功,此人善使一根鐵鞭,勇猛無敵,數次反戈一擊給張大受部造成了不小的損傷。
然而,雙方終究實力相差過大,那“黃闖子”也不得不夾著尾巴,一路沿驛道往太原方向逃竄。
這一日滿天星張大受剛剛過了賈令驛站,心中稍安。
明制六十里一驛,過了賈令以後,下一站便是同戈驛。
同戈驛距離汾河岸邊只有二十里,剛好可以和逆流而上的魏知友部互為犄角,所以張大受這才鬆了一口氣。
“來人吶,派遣信使向孫將軍請求,雙方可否在同戈驛附近相匯?”張大受不由大聲喝道。
說是相匯,其實雙方倒未必要合兵一處。
只是兩處兵馬,一水一陸,雖然行軍速度差別不大,終究有先有後。
一路上,雙方曾經數次派遣信使,以便及時調整速度,防止兩處兵馬拉開距離過大。
“得令!”早有信使領了命令,掉頭向西馳去了。
張大受這才扭頭激勵士卒道:“大家再加把勁兒,前面五十里就是同戈驛站。”
“到時候咱們不僅兩營人馬能夠合兵一處,還能補給些糧草,大家能吃頓熱乎飯。”
由於這幾日連續進攻、追擊,實際上張大受部人馬一路上幾乎全靠乾糧充飢。
人畢竟不是機器,除了簡單的吃喝需求以外,還有舒適度等需求。
士卒短時間內靠乾糧充飢還成,時間一長難免怨氣叢生,士氣低落。
張大受這一喊,果然麾下士卒都來了精神,紛紛笑道:“那敢情好,喝了熱湯熱水,我感覺渾身力氣都來了。”
熱水熱湯,聽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對長途行軍的人來說,不僅從身體上滿足了腸胃的需求,更是在精神上有安撫作用。
張大受見麾下人馬士氣稍振,不由一踢馬腹,準備儘快向同戈趕去。
“報,緊急軍情,緊急軍情!”正當此時,突然有斥候飛馳而來。
張大受聞言心裡一驚,連忙駐馬道邊。
不多時,那斥候趕到了跟前,顧不得勒馬直接一躍而下。
不過,張大受並沒有心情誇讚他精湛的馬技,低聲問道:“究竟什麼情況,說!”
“明軍黃得功退守同戈驛站,堅守不出,有大量明軍斥候出現在附近,疑似明軍主力大舉出動!”那斥候不由連忙彙報道。
自古善用兵者,自有法度。無論明軍、後金還是義軍,但凡軍隊出動,皆派遣斥候。
雖然大家都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但是大致斥候人數、派遣裡數都有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