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病入膏肓(第1/2頁)
章節報錯
當張順提到“開墾耕地,恢復生產”的時候,延安知府丁啟睿不由皺了皺眉頭。
“現在延安府人口幾何,缺糧幾何?”張順雖然能定性,卻沒法定量,故而還得問詢延安知府丁啟睿。
丁啟睿剛來這裡一個月,忙的腳不點地,又哪裡知曉具體情況如何?
他只好估算道:“延安府及所屬各州縣含榆林及宜君縣在內共計有四萬五千八百五十戶,有人口五十九萬一千七百二十整。”
“延安衛、綏德衛二衛及保安、塞門及安定三個百戶所共計軍戶六千餘戶,約有人口十萬口。”
“除去榆林軍鎮,計丁口七十萬人。只是連年災荒,或飢餓而死,或亡走他鄉,或為盜賊,或死於刀兵者,十之三四,吾恐僅餘四十萬丁口!”
“損十之三四!”張順不由又重複了一遍。
很簡單的一個數字,卻是油血淋淋屍骨鑄就。
代表著近十年以來,延安府所轄三州一十六縣反覆遭受了無以復加的禍患。
“四十萬人,按一日食糧一斤計,一個月就是十萬石。”張順心算了一下。
“每月一萬石足矣!”延安知府丁啟睿聞言連忙解釋道,“延安府雖然號稱顆粒不收,其實每年也有收成。”
“如今又折損了這許多人口,其實倒不用支出那麼多糧食!”
張順聽到這也不由鬆了口氣,要真是每個月支出十萬石,那他可真是束手無策了。
他不由點了點頭道:“那倒好,在賑濟之下,若是能夠挺過這一季,到秋收就好多了。”
“延安秋糧多為粟、稷、菽、蕎之屬,頗耐乾旱,想必無憂矣!”丁啟睿聞言不由嘆聲道。
“唯有復耕一事,吾心頗為憂之,還請舜王為我解之!”
粟、稷都是穀子類作物,比較耐寒,是陝北自古以來的傳統主食。
而菽則是豆類作物,黃豆、黑豆都比較耐旱,而蠶豆相對來說較為耐寒。
至於蕎麥,其中主要作為戰馬的飼料,豐產與否,影響不大。
種植技術和種植品種方面張順作為四肢不勤、五穀不分之人,倒沒有什麼好說的。
只要回頭河洛老農帶番薯過來,在犄角旮旯、田間地頭等不甚重要之處種了,就能挽救大量的生命。
“復耕之事,有何難處?”張順心道:人員我幫你解決了,賑濟物資也幫你解決了,還能有何難處?
“主要是大戶人家藉著災荒之年,一來囤積居奇,二來藉機兼併土地,搶佔逃荒百姓田地。”丁啟睿不由連忙道。
“哦?”張順一愣,不由笑道,“囤積居奇,不足為懼。”
“這一次咱們輸入榆林鎮糧食數十萬,輸入延安十萬石,定然讓本地糧食比黃河對面的山西還便宜,又有何懼之有?”
經濟戰嘛,這個他們能玩的過老子?
不過想到這裡,他愈發警惕起來。
若是這夥人經濟戰打輸了,手中的糧食不值錢,難免有狗急跳牆之虞。
這時候自己就要走一步看兩步,早作準備為上。
張順不由又道:“此事暫且不急,等回頭我調李自成過來,再作計較不遲。”
“當務之急,就是先把人手組織起來,及時發放賑濟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