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怎生月餘不見,舜王您這不但妻妾成群,而且還子嗣滿堂了?”前來迎接張順的延安知州丁啟睿一看到張順這拖家帶口的,不由開口調笑道。

張順本就為人詼諧、寬宏大度。

公事之外,他常常喜歡和人開玩笑,大家相互調侃慣了。

只是這一番本就很尋常的話,在張順聽來萬分刺耳。

他不由冷笑道:“本王赤子雖多,卻不足喜;丁知州子孫多夭,卻不足悲!”

那丁啟睿聞言頓時就愣住了,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此惡毒的語言竟然出自於素來寬仁的舜王之口。

“丁先生且莫惱,今日正巧舜王心情不好,無端遷怒於先生,冒犯之處,還請您見諒!”紅娘子一看張順這神情,連忙翻身下馬替張順致歉道。

“舜......舜王這是怎麼了?”丁啟睿雖然怒火中燒,好歹忍著不快道。

“唉!”紅娘子嘆了口氣道,“你看到了沒有,這些孩子都是舜王在路上撿的!”

“延安府連年大旱,易子而食,析骨而炊,舜王有點過於自責了!”

“因為丁先生也是延安父母官,不曾上報災情,所以舜王惱怒之下,才惡言相向!”

“多謝夫人指點!”丁啟睿聞言哪裡不明白,這是張順責怪自己沒有盡到延安知州的責任。

張順所謂“本王赤子雖多,卻不足喜”,因為這些孩子都是收養饑民的孩子;“丁知州子孫多夭,卻不足悲”,卻是指責丁啟睿作為延安父母官,坐視自己治下的百姓易子而食卻無動於衷。

說實話,張順的指責有道理沒有?有!

丁啟睿來到延安府以後,和延安總兵魏知友密切配合,兩人勤勤懇懇、夙興夜寐,一心要漂漂亮亮的完成張順交付的任務,結果確實是忽略了延安府災情的救助。

但是,丁啟睿委屈不委屈?委屈!

由於天災人禍,延安府及下轄諸縣早已經物資殆盡,即便稍有剩餘,也因為兵荒馬亂,早被饑民哄搶一空。

如今除了義軍運往榆林的糧餉以外,別無物資可用,哪裡賑濟的過來?

榆林鎮對義軍的作用不用說,直接干係到全陝的成敗,

他連忙下令左右安排眾人入住,而自個卻匆匆忙忙前去拜見張順。

等到丁啟睿走進府衙的時候,張順正拿著丁啟睿一份沒有寫完的帖子在看。

“徵兵救災疏?”張順粗略的翻看了幾下,不由放下來對丁啟睿拜道,“本王真是錯怪了先生,還請先生恕罪!”

“不敢,不敢!”延安知州丁啟睿見狀嚇了一跳,連忙把張順扶了起來解釋道。

“丁某作為延安父母官,確實也有考慮不周的地方!”丁啟睿哪敢順著杆子爬上去,也連忙也認錯道。

兩人說開了去了,這才心無芥蒂。

張順便問道:“我也看了你這疏牘,欲諫言徵招災民為兵?”

“對!”丁啟睿聞言道,“宋太祖曾言,‘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如今延安洶洶,甚為兇險。”

“不若招饑民為兵,銷惡於未萌,彌禍於未形!”

不是,你讓我學誰不好,偏生讓我學“鐵血大宋”?

冗兵冗官冗費又積貧積弱,俗稱“三冗兩積”,這還用得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