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方現在的策略,已經很明顯,就是以消滅它們為目的,所以對方壓根就不急,也都不以佔領漢城為目的,佔領了漢城是很快可以結束了戰爭,但是對方並不這麼幹。

李倧大王在皇室衛隊的保護之下,帶領著五千多人馬,連夜的離開了漢城,往平陽方向奔去。

當然他這一次的逃跑,稱之為北狩,也是秘密的行動,他可是不敢告訴漢城的百姓,說他不要漢城,不管大家的死活往北方逃了,如果這樣子,會引起全城的大亂。

當然他們也都知道這樣的訊息,壓根是藏不住的,但是他們希望能夠爭取幾天的時間,等他們逃到了平壤了,才傳出去,到時候就是全城大亂,也是別人頭痛的時候了。

反正他們逃往平壤,也不是第一次了,只不過這一次有所不同,這一次他再也不能向宗主國大明求援了,而是向他們的敵人後金國和日本幕府求援。

如果是以前大明,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出兵支援他們,而現在的後金國和日本幕府則是不知道他們的想法,就算他們願意出兵,估計也都代價不會少,甚至不會願意離開,其實這就是飲鳩止渴,但是沒有辦法,總比現在渴死好。

鄭芝豹他們在海軍參謀部開會研究,他們就得出了一個結論,鄭芝豹說道:“李朝這些人,肯定沒有勇氣在漢城跟咱們決一死戰,看見風聲不對,馬上腳底抹油,逃往平壤,就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鄭芝豹這一個分析,也都獲得了其他人的一致贊同,不要說是李朝的君臣,就換做是他們,面臨現在的困境,退守平壤,就是最好的辦法。

像崇禎皇帝那般,敵人兵臨城下,苦候援兵不至以後,寧願自盡,也都不願出逃的皇帝沒有幾個,就連作為他的敵人的華夏帝國的眾多高階將領,對此也都是非常的佩服,認為此人乃是一個剛烈的皇帝,有骨氣,有節氣,值得尊重。

崇禎皇帝縱有萬般的不是,但是在氣節方面,不落於任何一個人。

比起平時動不動就自稱為道德君子的人,強上一萬倍,所以即使他是亡國之君,但是華夏帝國對他確實沒有多少的差評。

華夏帝國定下的論調這就是,明朝皇帝算是好皇帝,但是他身邊的大臣不是好人,就是因為這些大臣們禍亂朝綱,搞得朝政一片混亂,社會黑暗,才導致的大明的滅亡。

他們這些人起兵,不是為了謀朝篡位,而是清君側,誅奸邪,還朝廷一個朗朗乾坤。

只是崇禎皇帝不明白他們的初衷和苦心,以為他們是造反的,所以居然自盡了,令他們也為之感嘆。

華夏帝國他們假惺惺的公開聲稱,如果崇禎皇帝還在,依舊還會奉其為主,繼續為大明效力。

當然他們自己也都知道,這就是鬼話,有多少人相信這就不好說了?只不過他們現在就是這般的裝飾自己的門面,就是這樣說了。

大將陳文若道:“既然知道對方出逃,我等何不在官道之上佈下伏兵,等他們鑽進此處,將其一網成擒。”

鄭芝豹說道:“參謀部正有此意,只不過上面的意思,不是將他們一網成擒,而是一網打盡,你明白嗎?”

陳文若當知道,這只是兩字之差,意義卻是天地之別,前者就是可以命令對方投降,後者就是不接受對方投降,殺光殺盡。

陳文若眼中寒光一閃,他說道:“卑職明白。”

鄭芝豹道:“既然你明白,這件事就有你率領第八師執行這一次任務吧?”

陳文若立即接令,大聲說道:“喏!”不過他同時又說道:“殺雞焉用牛刀,派一個團去就行了。”

鄭芝豹說道:“獅子博兔,也要全力以赴,這一次我們來,是要一勞永逸的解決李朝的問題,不讓一個人逃脫,有效有利於後面問題的解決,你明白吧。”

陳文若說道:“卑職明白。”

陳文若在接令以後,馬上就率領著第八師,繞過了漢城,直奔通往平壤的官道,在漢城三十里之外的一個山谷進行埋伏。

陳文若作為華夏軍隊後起之秀,開國也都被封為了侯爵,這次隨軍出征,統帥可是劉布的岳父大人,又是親王,海軍統帥,他可是心服口服,不敢有任何的異議,既然上面命令他執行,他馬上去便去做。

陳文若雖然出生一文弱書生,但是經過幾年的磨練,也都成為了一個合格的軍人,他也都知道什麼叫做慈不掌兵,既然隨軍來到這裡,就得聽從命令,所以在戰鬥之前,他下達了命令:“此戰全力以赴,雞犬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