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1章移風易俗(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以前的大明朝,流行清談,流行於清貴和道德君子,大多數的官員,只會談他自己有多麼有理想,多麼有抱負,文章做的多麼的好,而不會討論他們搞到了多少的賦稅,很多官員都以自己收到了多的稅為恥,認為這是向民間橫徵暴斂,徒令自己名聲不好。
在這種風氣之下,自然是人人公開的少聲稱少收稅,暗地裡則拼死的壓榨百姓。
而在華夏帝國,這種風氣卻是進行了扭轉,該收多少稅,就是有明文的規定,稅務方面是由國家進行的擬定,收稅的就是由國稅局來負責,基本上已經不由當地的官府負責,當然,當地的官府,只是起監督的作用,達到某種限制上的作用而已。
劉遠橋有一件事是始終明白的,劉家能夠崛起,是因為他們有錢,擁有足夠多的資源。
沒大明滅亡,那是因為其財政的崩潰,雖然擁有龐大的國家,廣闊的國土,但是卻因為整個行政體制的腐敗和崩潰,根本就收不上稅來,卻就要承擔這個國家所有的支出,這樣子不崩潰才怪?
劉遠橋他很明白,令國家不亡的原因,所以對於稅收這一塊和行政體制這一塊,他是抓得很嚴的,總而言之就是,這些明朝的官員和京城的老百姓,首先就感覺到了新朝與前朝,根本上的不同。
前朝不會有這些道德和各方面的限制,但是新朝他絲毫的沒有以收稅為恥,也都絲毫的不會顧及自己的虛名,而是把務實的作風發揮到了極點。
在前朝,如果當官的在做生意,這是十分丟臉的事情,雖然很多官員都在暗地裡面做生意,大撈特撈,但是他們公開是不會承認的,因為他們認為這是賤業,十分丟臉的事情。
但是華夏帝國則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他們認為只要是能賺錢的,都值得提倡,就連他們的官府,也都在組織販賣各地的商品,為國家增添更多的收入,他們認為這是好事情,這一種風氣的改變,令所有的老百姓都感受到一種希望。
這就是,你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就獲得足夠多的糧食,還有住的地方,也就是因為這種風氣的巨大改變,弄得整個社會都發生某種改變。
在此之前,大多數老百姓都是躲在家裡面,他們不清楚華夏軍的政策,不明白新的朝廷該會怎麼樣,雖然他們一再發出了安民告示,聲稱會綏靖地方,整頓治安,善待百姓。
但是哪朝哪代,哪個當官的,不是這麼說的?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
歷朝歷代,王朝興亡之中,最為倒黴的,還是這些小老百姓們,可以說,這段時期是百姓對華夏軍,進行觀望的一段時期。
但是可以這般的說,在觀望期間,老百姓對於他們還是相當滿意的,因為華夏軍所實行的一系列政策,其實都是十分的正面,十分的積極的,主要就是務實,腳踏實地,不會像以前那麼流行清談,那麼流行虛的東西,在老百姓的眼裡,搞到足夠的錢,自己吃得飽,穿得暖,這才是最為重要的事情,新朝的政策,在這方面算是對了老百姓的胃口。
而且更令老百姓感到喜悅的地方,新潮所採取的政策之中,雖然也加大了收稅的力度,但是他們大大的減免了農民和小老百姓的稅,而加強了當官的和鄉紳的稅收。
雖然歷朝歷代的官員,都是這麼的自我標榜和吹噓,富者多收,窮者少收。
但是大明朝硬是折騰成,富的不收,窮的多收,搞得富的逾富,窮的越窮,民不聊生。
但是華夏軍現在所推行的政策之中,可真的向富人下手,因為他們跟前朝最大最大不同一點,那就是就連當官的都得收稅,就連皇族中人都得交稅,這就意味著沒有人可以免稅,以前的偷稅漏稅和投獻之風,就沒有了生存的空間了,這令這些老百姓,感到眼前一亮。
新朝確是與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