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橋他是認定了一點,那就是大明朝這些官員的風氣,是非常的扭曲,非常的變態的,已經失去了綱理倫常,已經把皇權都擠兌到了牆角的地步,所以是時候,對這方面進行整頓的時候了。

當然在這方面的時候,他也是面臨巨大的壓力的,所謂的仕林,就是由讀書人組成,是中土各地鄉紳的領導人物,無論是誰當皇帝,都不可能把這些人一網打盡,把他們都給忽略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過去的兩千年之中,孔家一直都穩坐釣魚臺,無論是誰人當了皇帝,都必須禮遇孔家,給他們以功名利祿,否則就得不到仕林的支援。

據說當年的孔家,在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朱元璋是給了他們很大的賞賜,很多的封賞,但是他們硬是看不起朱元璋這放牛娃出身的人,硬是對皇家愛理不理的,可見他們身上的優越性,已經達到了極點的時候。

劉家跟孔家之間的關係,也是及其的密切,這也是孔家跟朝廷最為關係最為密切的時候,孔家的嫡女嫁給了當今的皇帝,作為當今的皇后,母儀天下,是在許多讀書人的眼裡,這是非常振奮的,他們認為以後的朝廷,就改姓孔家,很多人都為此而歡欣雀躍,卻不知道,這幾乎就是盛極而衰的時候。

劉遠橋表面上對於孔家和仕林十分的尊敬,十分的禮遇,但是他卻是對這些人害怕到了極點,也都知道如果信任這些人的話,他辛苦打下來的天下和江山,很快的也會走向滅亡。

在朱明朝,這些人已經成為了朝廷的一部分,他們枝盤錯節,勢力根深蒂固,就連皇帝面對這些人,都得退避三分,想要做出一點有利的事和自救的事情,都做不到。

只要皇權與仕權發生衝突的時候,都會被無情的擊退,都會被所有全體大臣的反對,大明朝的體制,就決定了大臣們反對,皇帝都做不了事。

比如說皇帝想開海禁,想向鄉紳們收稅,根本就做不到,因為皇帝這是觸犯了大臣們和鄉紳們的利益,他們集體反對之下,就是皇帝你再堅持,也都沒有用,即使皇帝堅持的下了旨意,廣發天下,但是也都執行不了。

像當年的萬曆皇帝,他知道鄉紳們有錢,想向他們收稅的時候,他可是在官員們的強烈反對之下,堅持的往天下派出了大量的太監,去各地收稅,結果這只是皇帝向鄉紳們收稅的一種做法,硬生生的就扭曲成皇帝向老百姓們收稅的一種做法了。

相信那時候的萬曆皇帝是淚流滿面的,本來想的只是是劫富濟貧而已,最後卻變成了去打劫乞丐,從石頭裡面榨油,錢是弄到了一丁點,但是也都弄到了一身的騷味,他的名聲也都臭到了極點,這估計也就是他看透了這些臣子們的本質,二十八年不上朝的原因。

但是現在,劉遠橋最大的優勢就是,已經改朝換代了,以前大明官場上奉為金科玉律的那一套,是證明是不行的。

最簡單一點,如果能夠證明是行的,大明為什麼會滅亡?所以劉遠橋它控制了朝廷,有軍隊和官員們的支援,反而可以繞過仕林,來重新實行自己心中的理想和計劃了。

比如說劉遠橋輕易的就改漕運為海運,透過海運把南方的大多數錢糧和賦稅運往北方。

同時整個大明朝是禁海的,因為這是朱元璋定下來的,這是祖宗家法,同時也因為他們符合這些東南大海商們的利益,讓他們可以壟斷海上的貿易,獨佔這方面的好處,所以沒有人可以反對。

即使朝廷之中有許多有識之士,認識到其中的巨大利益,也有人提出必須開海禁,必須向鄉紳們收稅,但是終究因為巨大的利益集團的反撲,變得無疾而終。

但是這些強大的勢力,在新朝的時候,就顯得沒有那麼的強大了,他們一直以為倚仗的祖宗家法和朝廷的律令,在這一刻都變成了一張廢紙,什麼作用和威嚴都沒有了,劉遠橋就可以在這一相當於白紙的基礎上,重新的書寫自己的字畫。

以劉遠朝的為人,自然就是務實主義,他就知道如果開海禁了,從事海上貿易,可以為國家帶來多少的賦稅,帶來多少的收入。

而且天下間最有錢的,依舊還是這些鄉紳,他們壟斷了大多數的生意和貿易,只有向他們收稅,才能夠真正的搞到錢。

想當年的宋朝和明朝,國家一年的收入,可是動不動的就上千萬和上億,而大明倒好,居然敢拿出一個這麼少的數字,這簡直就是侮辱別人的智慧了,劉遠橋一直就知道這方面巨大的問題,所以在制定新的規定的時候,他可就是死抓死扛這一點了。

所以在華夏帝國成立的時候,國稅局基本上是與戶部同時的展開工作,國稅局的出現,是划走了戶部很大一份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