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汗草原上牧民公認的蒙古帝國三十五代的大汗,光是稱號便長達三十五字,全名:呼圖克圖聖武成吉思大明薛禪戰無不勝無比偉大恰克剌瓦爾迪太宗上天之天宇宙之玉皇轉金輪法王,記性不好,一般念不出來。

在其出生之前,蒙古察哈爾部落已經是長期的式微,他們只是草原上名義上的共主,但那在那些普通的牧民眼裡,還是神明一般的人物,但是如果在那些有權有勢的部落首領那裡,則只是一個名義上的主人,根本就號令不了他們。

就連林丹汗在十歲繼位的時候,明朝的官員對他的評價都不高,都認為他也都是跟以前的歷任大汗都沒有什麼分別,都是傀儡一個。

但是當其當上了十年的大汗以後,就展現出了他的非凡實力,草原上的各大部落大多數都聽命於他。

正當林丹汗想有一番作為的時候,在東北崛起的,咄咄逼人的建奴,不僅奪取了大明的遼東,也奪取了不少蒙古的地盤,對他的權威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而曾經天下無敵的蒙古鐵騎,對上了滿洲的重甲步兵,也都節節敗退,在建奴拉攏、分化、和親等手段聯盒打擊之下,林丹汗的勢力開始衰退,逼不得已,才選擇聯合大明朝,共同對付敵人建奴,但是也都抵擋不了建奴的手段,在建奴的一再威迫之下,察哈爾的林丹汗,也都節節敗退,他曾被逼到,準備放棄了本部,遠逃青海的打算。

如果不是華夏軍突然間崛起,佔領了遼南,只怕他就得西逃了。

華夏軍突然間崛起,佔領了遼南,打得建奴節節敗退,也都搶了不少大明的地盤,讓本來就複雜的形勢,更加複雜了,但是林丹汗卻認為形勢前所未有的好,山上多了幾隻老虎,他大可以坐山觀虎鬥,等雙方鬥出結果來,坐收漁翁之利也。

在林丹汗的眼裡,目前他們是最安全的,如果是建奴得勢,要對付的就是遼南的華夏軍,關內的明軍得勢,要對付的是則是華夏軍或者是建奴,無論哪方面得勢,他都不是首先要對的人,所以他就準備好在這裡休養生息,默默的發展,準備臥薪嚐膽,捲土重來。

他萬萬沒有想到,華夏軍在奪取的燕京城以後,還沒有平定天下,國內還有許多的敵人,就搶先的向他下手了,在國內還沒有完全平定的情況下,居然就已經出動了五萬多精銳的步騎,偷襲察罕浩特(白城)。

劉遠橋任命肖寧為主帥,對草原上非常熟悉的布日固德、祖大壽、吳襄、吳三桂等人為副將,率領五萬精兵,對白城進行突襲。

無論是布日佈德,還是祖大壽的部隊,都是長期的在關外作戰,對這一片區域十分的熟悉,現在他們更是齊裝滿員,帶上了足夠的裝備和糧食,對白城以致命的一擊。

察哈爾部落本來只是東部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逐水套而居,但是林丹汗他登位以後,就認為必須建立一個都城,成為草原上的聖地,以加強草原民族之間的凝聚力,他的這一種做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自從他建立了白城以後,這裡就成為了蒙古草原上名義上的都城,牧民們朝拜的聖地。

在冬季的時候,有許多的牧民,都喜歡趕著牛羊來這裡過冬,就是對這裡的一種認可。

而來自於各地的酋長,部落的首領,也都定期的來這裡朝拜,算是承認了他這一位草原共主的地位。

建立了都城以後,確實是讓察哈爾部落的牧民過上了穩定的日子,也都奠定了其王者的地位,但是他也都失去了草原遊牧民族的流動性,很容易就成為了敵人攻擊的靶子。

以前明軍十分的衰弱,沒有能力深入草原攻擊他們,是從東北大地崛起的建奴,可是擁有十分強大的武力,已經多次嘗試對他發動進攻。

在歷朝歷代,對付草原民族的戰爭之中,往往怕的不是跟對方決戰,而是在草原之上找不到敵人。

深入草原的漢軍,只要找到了敵人,往往都能將敵人打垮。

最怕的就是這些狡猾的草原人,那沒有正面的跟你決戰,沒事就跟你在廣闊的草原之上游花園,逛草原,把你拖垮了,拖累了,就是不跟你打。

當其把你拖垮拖累,拖到沒有糧食,拖有沒有耐性的時候,當你想撤軍,不想打的時候,他們就從四面八方的撲上來,把你打的找不著北。

當年的朱棣,率領幾十萬明軍,五徵漠北,每一次都打的蒙古人落荒而逃,但是這也相當於某種武裝遊行,對方看見了明軍如此強大,根本就不與之交戰,而是等明軍來的時候,他們就深入草原,明軍撤退了,他們又再度捲土重來,在他們這裡,土地不重要,重要的是牛羊和牧民。

林丹汗建立了白城以後,則改變了這一種格局,既然是他們的都城,是他們的聖地,就是他們必須要守的地方,也就意味著他們不能夠輕易撤退,不能玩他們祖先,萬試萬靈的那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