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布對於靜雲公,還是相當禮遇的,他舉杯說道:“多謝公對我華夏軍的幫助,在此敬公一杯,感激不盡。”

靜雲公嘆息的說道:“某身為大明的官員,吃大明的飯,最後居然做了謀朝篡位的反賊,真是造化弄人。”

儘管靜雲公他一再的強調,自己幫助華夏軍,主要是為了讓天下太平,讓百姓少死一些人,但是這畢竟就是謀朝篡位,就是幹反賊的勾當,雖然他不食華夏軍事之祿,但是終究還是難脫一個賊名。

而且現在他還當了華夏軍的官了,那就更加說不清楚了,雖然他這個官是史官,是為了修史,是為了確保新朝對大明有一個正確的評價,但是他可以想象,他的苦心,沒有人會理解,千百年之後,別人只會說,他是一個謀朝篡位,貪圖富貴的小人。

文人如果沒有了氣節,那就跟普通人沒有了什麼分別,稱不上道德君子了。

劉布微微一笑,其他的人可是不敢說這種話,其他的人,只會在他面前,儘量撇清跟前朝之間的關係,恨不得畫地為界,割袍斷義,只有此公,老是說前朝的好。

大明朝是一個好的朝廷,只是對官員好,對普通百姓不好而已,大明朝對於士大夫,那是相當的禮遇,劉布所在的家族,就是享受了這種禮遇的產物,只不過最終還是被朝廷逼反了。

劉家與朝廷之間的矛盾激發,有了利益衝突之後,就變成了敵人。

劉布他們就明白,如果不反的話,估計死的就是他們,朝廷可是想把他們的錢財,都用於那一套補貼國家財政了。

其實這一條政策沒有錯,如果換做劉布在當大明的皇帝,只怕也會這麼幹。

只是劉家自己,可是不想自己成為砧板上的肉,任人向他們宰割,他們別無選擇,就只能斷言反抗,魚死網破。

劉佈道:“天人交感,五德輪迴,不可避免,這是聖人說的,普通老百姓也都明白一句話,那就叫做城頭變幻大王旗,這天下嗎?乃是天下人的天下,唯有德者居之,何為德?至少當政的人,必須能讓老百姓有飯吃,穿得暖,有房住,這才稱得上有德,而不是自己會做幾篇狗屁文章,就視自己為道德君子,人生而平等,為何有些人天生就註定富貴,有些人天生就註定吃不飽飯,一輩子的勞苦命?”

劉布這般疑問,倒是把靜雲公給問倒了,儒家學派也在討論同樣的話題,但是也都得不出一個結好的結論,儒家最擅長的,就是站在道德的高地上,自我標榜,他們更是標榜自己為道德君子,所以處處高人一等,劉布這一句話,就把他們拉下來了,但是劉布反駁所說的,像很有道理的樣子。

自古以來,誰人不稱自己就是道德君子,但是百姓沒飯吃的時候就得造反,百姓一造反,所能併發出來的破壞力量,是何等之可怕,靜雲公深有體會。

大明可是如此龐大的一個國家,三年前還一片大好,但劉氏家族一旦造反,輕易的就把他們推翻了。

推翻他們的,不是劉氏家族,而是大明自己,自己根子都爛了,別人輕輕一推,他自然就倒了。

爛根之樹,風吹亦倒。

靜雲公說道:“要想要天下太平,就得讓天下的百姓吃飽飯穿暖,有房住,希望大帥日後登基了以後,牢記這點,並且讓子孫後代牢記這一點,便可以千秋萬代,江山永固。”

劉佈道:“這一點,咱們是明白的,某祖上不過是一個打魚的,因緣際會,成就了大事,坐了天下,今天我們能坐天下,明天別人也能,不牢記這一點,君為舟,民為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後天滅亡的,就是咱們。”劉布一聲嘆喟,道:“今天大明的皇帝死了,還有人為他舉行葬禮,就不知道我華夏滅了以後,有沒有人會為我的子孫,舉行葬禮。”

靜雲公不明白劉布為什麼說得如此悲觀,但是有一點,他是理解的,劉氏父子,都是務實的人,不會像明朝的皇帝那一般,講究那些虛的仁義道德。

只要對他們有利的,他們就會全力以赴的推行,對他們沒有利的,就會否決,若能把這一套完全的延續到施政方面,天下的百姓,就會有上百年好的日子過。

這也不枉自己,身負千秋罵名。

劉布看見靜雲宮默然無語,知道其心理負擔,大家同為老鄉,劉布其實還是非常尊重這位老者的,至少他是一個剛直的人,人品沒有任何問題,雖然他作為大明的官員,最終投靠了劉家,為劉家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