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那便是崇禎皇帝是死於華夏軍之手。

雖然說不是他們親手殺死,但是也是他們多方營造形勢以後,逼迫皇帝自殺的。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一點,失去了國家,崇禎皇帝最好的結果,就是自殺身亡,否則所受到的屈辱,不是他心高氣傲的一代帝王可以忍受。

但是劉遠橋出於自我美化,收買人心的做法,一直都聲稱,他們造反,主要就是清君側,為民請命,對於皇帝,他是沒有惡意的,而且他們也都不會殺死皇帝。

皇帝死了,他們才能夠心安,才能夠做其他的事情,皇帝死了,並不代表所有的事情就終結了,比如說現在,靜雲公就鬧上門來,要為皇帝舉辦葬禮。

崇禎畢竟是皇帝,要給他辦葬禮,該實行什麼禮制,如果按帝王的禮制,自然是可以收買人心,但是同時,也都可以造成不良的影響,而且如果按照帝王禮制來辦一場葬禮,沒有百萬兩銀子都辦不下來,劉遠橋還真捨不得這百萬兩銀子。

所以劉遠橋他沉默了一下,就說道:“禮制將會成為一個大問題,該採取何等禮制呢?現在華夏軍財政非常的緊張,根本就拿不出這麼多的錢。”

劉遠橋這是有言在先,如果對方要讓崇禎皇帝入土為安,他沒有意見,如果對方要大舉的操辦,搞的收攏起前朝餘孽計程車氣,這就不是劉遠強所想看見的。

靜雲公道:“人死燈滅,入土為安,花不了多少錢。”

他這樣說,主要就是為了打消劉遠橋的疑慮,讓對方知道,她沒有大肆操辦的意思,也都沒有藉此收攏前朝餘孽,民心士氣的想法,只是單純的想讓皇帝入土為安。

要知道如果華夏軍有心噁心人的話,是可以非常噁心人的,崇禎皇帝既然都死了,還是一句老話,人死燈滅,入土為安,塵歸塵,土歸土,天生萬物以養人,人化泥土饋大地。

劉遠橋聽對方這般一說便放心了,他這麼說,也是給對方以一個警告或暗示,如果真心念及舊情,讓崇禎皇帝入土為安,這一點沒有問題,劉遠橋就非常欣賞念舊情的人。

如果說這次搞事情,劉遠橋也都不害怕,他可是八面佛,最擅長的就是袖裡乾坤的活,說白了就是整人的功夫,劉遠橋說道:“既是如此,此事便由公來負責,孤王私人贊助十萬兩銀子,應該可以辦得體面了。”

其實這十萬兩銀子,劉遠橋都不想出,但是出自於收買人心的做法,他最終還是出了,他不想被別人說絕情絕義。

劉遠橋出身于山東劉氏家族,也是大明的官員,現在可以說是篡謀奪位,弒殺主人,儘管崇禎皇帝不是死於他之手,但是始終是難逃這樣的罵名,他相信如果由他出錢,為崇禎皇帝舉行葬禮,可以堵住許多遺老遺少的嘴。

靜雲公感覺到有點欣慰,他站了起來,對劉遠橋深深的一揖,然後就告辭而去。

劉遠橋雖然加緊趕路,但是他們數十萬人浩浩蕩蕩的趕路,還是有點慢,因為他們出動的,不是他一個人,而是整個龐大的軍團和營地,這麼多人趕路,涉及多方面配合,真心快不了。

而靜雲公則是不同,他拿下差事以後,馬上輕車簡從,一路快馬加鞭,迅速的趕往京城,他就負責去操辦皇帝葬禮的重任。

一路之上,看見大多數地方,已經平靜了,已經沒有了兵荒馬亂的樣子,很多地方和村莊,已經看見百姓開始迴歸,而且有人還在試圖往地裡面塞下種子,看能不能種出莊稼來,這種戰後恢復天下太平的局面,就是靜雲公他一直想見,一直想追求的。

如果不是為了太平,為了讓這麼多人過上幾天好的日子,他是不會投向華夏軍,為華夏軍效力的。

劉遠橋既然同意了靜雲公的差事,就不會暗中的加以阻攔,還派出了一小隊計程車兵護送,現在雖然已經逐步的趨向太平,大戰基本結束,但是還有許多地方,是不太平的,比如說有許多士兵,放下了武器,他們沒有投華夏軍,卻是逃到了山裡面,落草為寇,為禍地方。

這也是劉遠橋抽出了大量的兵力,駐紮在地方,準備對地方進行一次綏靖和剿匪的行動。

靜雲公一路快馬加鞭,很快就趕到了京城,來到了京城之外,華夏軍在京城外,還是有許多的大營,基本上封鎖了京城對外的交通。

雖然說允許人進出,但是要經過極其嚴密的搜查,沒有經過極其嚴密的搜查,是不可以進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