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章香火之情(第2/2頁)
章節報錯
但劉布明白一點,對方投的不是劉家,投的是百姓,只是為了讓百姓過上一些好的日子而已,這樣的人,才是高節操,才稱得上道德君子,雖然他的名聲,在歷史上難逃二臣之名,但是這種人才是民族的精英,才是脊樑分子,劉布就在感嘆:“如果異日,華夏帝國滅亡之後,還有這樣的忠臣,那便好了。”
劉佈道:“我等起兵造反,實在也是迫不得已,大明內有流寇做亂,外有建奴奪取遼東,內外交困,如果我等不奮起,就是坐看大明走向滅亡,歷史會證明我等是對的。”
這一句話,劉布是有底氣的,因為現在再怎麼慘,都不可能比原版建奴入侵中原,把漢人殺了個半那麼慘。
華夏軍在最短時間之內,用最暴力的手段,奪取了大明的天下,也就意味著殺戮控制到了最少,對國家的傷害損失降到了最少。
劉布都說到了這句話,靜雲公也都不藏著掖著,他說道:“大明是內外交困,其實以劉家的資本,也都可以扶保大明,渡過難關。”
劉布沒有生氣,他說道:“比我劉家富貴和更有權力的,大有人在,他們享受國家更多的優惠,為什麼他們不去做,而且我劉家也不見得就一定要反,但是大明朝廷可是咄咄逼人,要把我等殺了以自肥,就算我劉家有心也都無力,除非願意做朝廷的犧牲品,但是我劉家也像其他的權貴一般,不願為朝廷而死。”
劉布說出了這一句話,倒是令證靜雲公都無可反駁,要求別人犧牲,這得別人自願才行,如果別人不自願,你再要求,這就過了。
劉布這一句話說的對,受皇家恩德的其他的人更多,憑什麼就由劉家做出犧牲?說到了這份上,靜雲公也就無話可說了,這種話多說無益,大明已經滅亡了,再糾結這話,就是一再的觸犯劉家的底線了。
劉家父子,他們有很高的胸襟和氣度,能容自己,並不代表別人也都能容,如果還在此事進行糾結的話,指不准他連修明史的活都保不住。
要知道,這可是一件非常搶手的活,許多人都會在盯著,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有資格獲得這樣的優差。
靜雲公也想著書立說,還是那一句老話,他想保證官方對大明合理的一個評價,這就算自己對大明最後的一點忠心。
靜雲公在喝完酒了以後,一再的拒絕了劉布的挽留,堅持的要馬上進城,要以最快的速度,為崇禎皇帝舉行了葬禮。
劉布看見留不住,便把自己的金牌拿了出來,並且派出了一名親兵衛隊的隊長,讓他帶著靜雲公去。
靜雲公大喜,這裡目前還是劉布的地盤,許多事情,沒有他點頭,一定是辦不成,現在劉布給了他金牌,還派出了親兵隊隊長協助辦理,這就意味著他可以動員非常多的資源,如果有人刁難,有人搗亂的話,也可以調動軍隊,進行鎮壓。
當然靜雲公他不是想搞事的人,他只是想好好的把這一場葬禮搞好,讓先帝一家入土為安,之後就安心的研究學問,安心的編篡明史。
靜雲公作為大明的官員,食大明的俸祿,所有的功名和風光,都來自大明,對於大明是有很深的感情,而不是像錢謙益、吳宗達、張至發等人。
他們那些人,聽說大明滅亡了,只是嘆息了幾句,唏噓了幾句,他們更是聽說皇帝一家子死了,也都不敢去收斂其屍體,只是默默的在一旁等待著,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把這件事高高的掛起,希望能將自己摘出去,試問這一種人,又有什麼忠義可言?
靜雲宮一路的進入了京城,在劉布親衛隊的開路之下,打著劉布的旗號,一路暢通無阻,所到之處,所有執勤和執行封鎖的官兵,連問都不問,直接的就放行。
京城淪為了戰場,這裡應該是人間地獄才對,但是靜雲公發現,這裡相當的平靜,沒有他想象中的屍山血海,濃煙滾滾的場面。
華夏軍計程車兵,四處在執勤,街上的百姓很少,但是也都沒有他們想象中的滿地屍體,滿地垃圾的場面,相信華夏軍早已經把街上死的人,都給拉走,還有能力把街上的垃圾都給清走了。
戰亂之中,最為常見的便是殺人放火,但是京城大多數的建築物都沒有被焚燬,這說明華夏軍很有剋制,一切都處理的非常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