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劉遠橋他對於士林集團,也是充滿了敬意的,畢竟這些可是幾百年打造出來的道德標杆,許多人對這些人都是充滿了敬意。

但是就是這些牛人,看見了他們的刀子,毫不猶豫的就投降了,看見他們擺出了功名富貴,就毫不猶豫的搖著尾巴過來了。

這哪是什麼道德君子,這壓根就跟普通的人沒有什麼分別,既然跟普通人都沒有什麼分別,憑什麼要高人一等,難道就因為你識字,別人就得尊敬你,就得高人一等,什麼都不用做?

這也令劉遠橋有所領悟,同時聽聞在京城之中,華夏軍迅速的攻入了京城,皇帝召集滿朝大臣,共商國事,但是這些人卻沒有一個響應,就躲在了家裡,袖手旁觀,看著皇帝一家,自盡身亡。

這讓人心寒呀。

這些大臣們,平時可是善於清談,誇誇其談,說說什麼一定要臨危一死報君王,現在大明亡了,君王死了,他們怎麼不死?還是躲了起來,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在大明滅亡的那一刻,大明士林集團,花了幾百年打出來的金字招牌,也在這一刻,開始崩塌。

以至於劉遠橋他在感嘆:“袞袞諸公誰為檜?以道德文章取士,也不見得為高。”

別看劉遠橋是反賊,是謀朝篡位的人,但是他同樣欣賞那些效忠於主人,效忠於國家的人。

對於那些敵人拿著刀子來,就向敵人跪地求饒的人,他沒有什麼好印象。

因為劉遠橋明白一點,今天他拿著刀子來,這些人馬上就跪地求饒,明天別人拿著刀子來的時候,這些人也會毫不猶豫的跪下來,將自己出賣了,沒有氣節,沒有忠誠之心的人,跟行屍走肉又有何分別?

本來劉遠橋是聽從身邊臣了的話,準備緊急的來一次開科取仕,透過一次科舉,將天下的英雄豪傑,一網打盡。

透過了這些事情,他倒是發現,他開科是可能會錄取了許多人為他效力,但是這些人是不是稱得上英雄豪傑四個字,這就不好說了,這讓意興闌珊。

天下芸芸眾生,都是趨吉避凶,貪圖功名富貴,人人都如此,憑什麼有人就高高在上,有人就低人一等。

劉遠橋身邊最大的文官錢謙益,就向皇帝建議。

大明的太祖皇帝曾經說過:“世農工商,國之四民,國家根本。”

說白了就是當官的、農民、匠人和商人,就是國家的四大根本。

這一刻起,應該有所改變了,朱元璋是農民出身,他看重讀書人,也看重農民,也認為工匠有用,唯獨是商人,他是看不起的,把商人列為四民之末。

在這種風氣影響之下,商人有錢,但地位非常的低,這是真正的低,在許多正統計程車大夫和道德君子的眼裡,他們就把商人視為凡夫俗子,列為下等人。

但是現在則是不同,劉家稱得上是商人出身,商而優則仕,雖為官身,骨子裡面,他們還是商人,他們也都不以為恥,而是專心專意的做他們的生意,一邊當官,一邊做生意。

即使是攻下了南京,控制了江南,他們也都沒有停下,自己成為了國家的統治者,他們也都是繼續的大做生意,大做買賣,絲毫沒有身上商人的身份為恥,這就意味著這一份格局,將要改變,錢謙益就上書建議:“將仕商農工列為國之四民,國之根本。”

錢謙益是讀書人出身,他就有讀書人的毛病,看不起所有不認識字的人,也都看不起其他階層的人,所以他才會提出如此的一個建議,他是建議把仕人和商人並列為了一起,至於農和工,依舊還是國家的最基本,負責供養這個國家。

但是劉遠橋則是不同意的,他認為這樣子做,意義不大,國家這麼大,士農工商都離不開,也就談不上誰高貴誰低賤,劉遠橋用人一向的準則就是唯才是舉不問出身。”

在錢謙益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以後,他就進行了回覆,那就是:“市農工商,國之根本,不分高低。”

劉遠橋這樣子的搞法,也就意味著,他們將行,與前朝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