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廷這一波猛如虎的操作以後,他們再次的改變了策略。

以前他們的策略,就是大軍一路平推過去,然後攻城掠地,拿下沿途所有的城市,兵圍濟南。

在奪取了濟南以後,再大舉的南下,反正就是組成重兵集團,所過之處,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這也是他們全面進攻的一個策略,畢竟手下兵多將廣,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但是在進入山東,征戰不利以後,朝廷也因為糧食無以為繼,就由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拿下濟南再說。

濟南的重要性,就不用再強調了,每一個人都明白,如果劉遠橋不在濟南,重要性可能會降低一點點,但是在劉遠橋也都在濟南的情況下,這就讓朝廷看到一種契機,他們完全可以在圍攻濟南的同時,順手幹掉劉遠橋,如果能把它幹掉,或者是趕跑,華夏軍就面臨崩潰的局面了。

所以他們決定無視眼前的困難,鋌而走險,重兵進攻濟南。

當然他們目前的兵力,還是相當的充足,幾倍於華夏軍,即使在控制了這麼多地盤以後,還是處於進攻的狀態。

他們抽調大批的兵力,前去攻打濟南,也都並不代表放棄對眼前這幾座城市的圍攻,他們抽出的是多餘的兵力,至於攻打這幾個城市的兵力,絲毫沒有減少,甚至還因為從後方調來一些軍隊,反而顯得更多了,這也是他們敢在這幾個城市沒有拿下的情況下,還敢孤軍深入攻打濟南的原因。

當然他們並不認為這是孤軍深入,而是認為這叫百萬軍中取將首,又可以叫做是中心開花。

朝廷定下了策略,數十萬明軍就開始收拾行裝,準備出發。

大明朝廷他這一次戰略的改變,也都改變了以往的那一種方式,以前的大明在平亂打仗的時候,從來都是公開的討論戰略,這叫廟算,甚至還發在塘報上,讓民眾都知道,也都讓敵人的探子知道了。

自從他們知道華夏軍有國安局以後,就不敢如此的聲張了,他們只是在極小的範圍之內謀劃,知道這一件事甚少,知道這一件事情的,除了內閣成員,各部尚書以外,其他那些低階別的官員都不知道,所以說,在保密這方面,他們這一次做的是非常的好,這也是出自於許建強的建議。

但是任憑許建強他再有能耐,有一點他也是做不到的,這就是讓幾十萬軍隊都閉嘴,畢竟他們是要調動幾十萬軍隊,改變策略去另外一個地方打仗,命令下達到軍隊以後,基本上全軍都知道了。

既然是全軍知曉了,自然也就意味著華夏軍方面也都知道了,可以這般來講,華夏軍的情報收集能力還是相當的強的,在幾位大帥同意了這樣的策略,準備調遣兵力,攻擊濟南的時候,遠在濟南德王府的劉遠橋同時也都收到了訊息。

劉遠橋就對山東巡撫王文東說道:“就讓他們來吧?讓他們見識一下咱華夏軍的厲害。”

負責鎮守濟南城的就是華夏軍的大將劉忠勇,作為劉華夏軍的老軍頭,他這一次信誓旦旦的向監國王劉遠橋做了保證:“濟南城就是銅牆鐵壁,明軍肯定會在城下撞得頭破血流,任何人想傷害監王殿下,必須踩著末將的屍體上來。”

劉忠勇做出了這樣的保證,其部下的幾位大將也都紛紛的向劉遠橋宣誓效忠。

劉遠橋看見軍心士氣可用,十分的高興,他行了一個軍禮,大聲的說道:“華夏軍威武!”

劉遠橋外號八面佛,一手袖裡乾坤的功夫,名聞天下,這指的是他精於官場上的算計和權謀,對於行軍打仗方面,沒有任何過人出色的表現,幾乎所有的人對他這一次御駕親征,都沒有什麼看好之處。

甚至有許多人規勸他,就安坐南京城中,等待敵人來攻就好了,但是劉遠橋卻是固執己見,今天偏要親自來濟南督戰,御駕親征,展示自己的實力,讓三軍信服。

華夏軍現在差不多也稱得上是內外交困,只是他們計程車氣還好,畢竟他們控制的是最好的地盤,糧響也準時的發放,士兵們也知道,大家就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就是投了敵人,也都沒有什麼好結果,要知道華夏軍在夷陵城下投降,最後也是落得一個被砍頭的下場。

都是一個死,何不拼死一戰,所以華夏軍計程車氣,並不像朝廷所估測的那麼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