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開戰以後,朝廷的大軍,節節勝利,迅速的攻進了山東,收復了大量的失地,這是令朝廷興高采烈,十分的樂觀,他們認為拿下濟南,擊潰華夏軍,指日可待。

但是在打了這幾場大戰以後,官軍主力受挫於幾大府城,連一個整府之地都沒有拿下,他們才發現一點,那就是他們進進華夏軍的山東,但是幾十萬大軍也好像拖在了泥潭之中,好像是中了敵人的奸計。

崇禎皇帝和他的內閣成員們,每天都守在御書房,等待各地上傳來的軍報,他們也都一天到晚死盯著沙盤,看著雙方的進度,看見朝廷大軍受阻於三處地方,難作寸進,這可是令他們夙夜擔憂,難以成眠。

在沙盤上看得非常直觀,這就是東路軍的楊嗣昌部,受阻於德州和青州府一線,不能夠深入敵後,既不能夠威脅濟南,更不能夠完成預定計劃中的劫掠登萊等地,華夏軍的登州和萊州還沒有受到任何的影響。

洪承疇部則受困於河間府和臨清,周邊的府城雖然已經拿下了,但是還有這兩個釘子在,就不敢說東昌府已經在他們掌握之中。

即使是進展最好的朱燮元部,也都沒有他們想象中的好,朱燮元現在正是親自率領大軍圍攻濟寧,他聲稱將會在數月之內拿下濟寧,然後親自前往曲阜孔廟去祭拜孔聖人。

他的另外一路大軍,則兵進徐州,在九里山大營跟進駐徐州的李定國部相互激戰,據說雙方打的十分慘烈,但是這其實屬於僵峙狀態。

雙方處於僵峙狀態,這對華夏賊是有利,對官軍卻是非常的不利,官軍的糧餉不足,不足以打持久戰,而華夏賊他們糧響充足,又佔據了這麼多好的地方,打持久戰,對他們有好處。

所以他們眼中,就在沙盤之上的山東核心地方濟南城,成為了眼中釘。

特別是傳聞劉遠橋進駐濟南城,協調各處的戰鬥以後,分別的往處都派駐了援軍,確實是令山東各地的軍隊士氣大振,抵抗之心更加強烈了,自從劉遠橋進入了濟南以後,他們沒有辦法從華夏軍手上奪取任何一座城市。

估計他們也都開始準備,以此作為堅守,對明軍進行反攻了。

這樣子真的是讓皇帝和諸位官員都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崇禎皇帝哀嘆:“濟南劉遠橋,就是朕喉中之魚梗啊,且有哪位大將,願為朕拔去此梗,朕願以封王相酬。”

大明朝兩百六十多年了,從來就沒有封過異姓王,即使有,也都是死後追封的,其子孫也都不得繼承,聽他現在的口氣,為了剿滅反賊,保住了大明的江山,他是準備背棄了祖宗家訓。

如果是以往,他說出這番話,朝中的大臣多半就會痛心疾首的規勸,認為此做法與祖宗家法有違不可以,但是現在大臣們都沉默了,都沒有反對,因為他們也都知道,現在大家就是坐在火山口上烤,如果不能讓火山消退,就是自己被烤成灰。

更重要的一點,這就是率領幾路大軍進行平亂的,都是文官,也就是說,有資格封王的,都是這幾位文官,與那些在前線上衝鋒陷陣的丘巴,沒有什麼關係,所以他們才沒有做反抗,反而認為這是提高士氣的一種作用。

周延瑜就上書,他說道:“皇上當公開下旨言明此事,讓各路將帥,全力以赴去打濟南。”

朝廷和內閣都制定的一個轟轟烈烈的計劃,這一個計劃便是百萬將中取將首,這便是令幾路大軍,不要再糾結於這些沒有拿下的府城,而是集中他們的兵力,全力的去圍攻濟南,拿下了濟南,殺死劉遠橋,這便勝利了。

只是下面的幾位將領,認為這樣子做過於冒險,很容易就會為敵所趁。

大家想的可是美好,數十萬大軍去攻打濟南,攻破濟南府,生擒劉遠橋,如果真的做到這一點,那可是滅了華夏賊了。

但是劉遠橋是什麼人?他是八面佛,手上擁有華夏軍最為強大的軍隊,而且濟南城更是齊魯第一堅城,易守難攻,更重要一點,以劉遠橋的為人,他不會跑嗎?想活捉他有多麼的難?難於上青天。

下面將領的反對,可就讓這些官員們十分的鬱悶,眼見眼前就可以取得勝利,但是下面的官兵不配合,他們也都沒有辦法,只能夠聽從這些刁官們的策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