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堅決對抗(第1/2頁)
章節報錯
楊嗣昌如此的剛烈,可是把宣旨的使者都給驚呆了。
使者認為這可是聖旨,是朝廷和皇帝聯合簽署的,楊嗣昌即使是萬般的不願意,他也都得捏著鼻子認了。
自古以來,有誰敢拒絕皇帝派來的監軍?皇帝派來的監軍,就是意味著對掌握兵權大將的不放心,所以才會派。
你居然敢拒絕,這是有圖謀不軌之心?還是有別的想法?而且如果說朝廷不同意了,這只是中旨,現在連朝廷的官員他們都同意,這就說明這是符合大明的整體利益的,不是皇帝一個人的想法,而是朝廷的想法。
估計就連朝廷都在擔心,這些領兵大將,在外領兵打仗,軍權民政一手抓,權力缺乏監督,很容易就會成為割據一方的藩鎮勢力,監軍使的出現,可以很容易的牽制他們。
要知道朝廷的文官,是很痛恨監軍使,但他們都同意這麼幹了,可見皇帝是說服了其他人。
但是楊嗣昌斷然拒絕了。
使者又驚又怒,他說道:“楊大帥,你可知道這可是聖旨,不是中旨啊!”
自萬曆年間的黨爭以後,官員就喜歡封還中旨,以顯示其剛正不阿,因為封還聖旨,得罪的就是皇帝一個人,出名氣出風頭的卻是自己。
如果封還聖旨,得罪的是皇帝,還有全體朝廷的大臣,這並不是每個官員都能扛得住的。
楊嗣昌憤然道:“本官自然知道,這就是聖旨,本官不敢違抗聖旨,奈何年老體衰,能力有限,不足以領導大軍,現在向皇帝陛下請辭。”
使者又驚又怒,他說道:“楊大帥,你也是一個飽讀聖賢之書的君子,當知道凡事以大局為重,現在國家正值生死存亡之秋,你竟然為了一己之意氣,而置國家大事於不顧,這是何道理?”
使者不這般說還好,這一般說,可是令楊嗣昌更加的氣憤,楊嗣昌指著對方大罵道:“你竟然敢如此胡說,如果說本官是不顧大局之人,又豈會在無糧無響的情況下,還為朝廷拼命打仗?但是朝廷可曾體會過我等的苦楚,可曾體涼前線將士的苦楚?”
看見對方發怒,自有一種威嚴的氣勢,使節不敢頂撞,他做好做歹說道:“這是朝中諸公和皇上一致的建議,楊公堅持的對抗,又有何好處?”
楊嗣昌說道:“就是不對抗,也沒有任何的好處,既然明知道已經是打敗仗,取死之道,楊某人又何必往坑裡面跳。”說完就把自己的官帽取了下來,這是真心撂挑子不幹的做派。
楊嗣如此強硬,倒是讓使者為之害怕不已,他連忙回去朝中彙報。
楊嗣昌一向非常聽朝廷大臣的話,從來都是不折不扣的執行朝廷的詔令,很少會有頂撞,很少會提條件。
誰知道這一次,他竟然如此的剛,他不敢說不接聖旨,但是卻來個更狠的,連官都不做了。
這樣子就令興沖沖準備出發的高起潛十分的尷尬。
太監高起潛,以前就是信王府中的奴才,在朱由檢當了皇帝以後,他就開始雞犬升天,一直都在外面監軍,可以說有很豐富的領兵經驗。
在吳橋兵變時,他負責監督關寧軍,因表現出色而受到皇帝的讚譽,但是後來,他也與所有的監軍太監一樣,因為在地方橫行不法,貪汙腐敗,受到了民間和朝廷清議一致的批評,皇帝迫於無奈,把這些監軍都一一的召回,高起潛也在其中之一。
不過皇帝對他依舊是信任有加,仍委以重任,當朝廷準備調集關寧軍入關,首先就派遣他去監軍,只是當時高起潛有病在身,不能立馬前往。
等他病好以後,馬上就請纓準備去關外監軍,為皇帝效力,剛好這時皇帝出自於對幾員掌兵大將的擔心,決定再次派出監軍使,節制前線諸軍。
高起潛看見這樣的場面,就覺得非常的沒面子,心裡面也就恨死了楊嗣昌。
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一點,天津大營算是楊嗣昌一手拉起來的,所有的將領都效忠於他,願意為他賣命,這一次沒有糧響,都能夠出兵,就說明了他的能力。
如果他願意配合還好,像他這樣子堅持的不配合,他去了只怕也討不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