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之戰,爆發了半個月,就沒有按照楊嗣昌和洪承疇等人的想法來打,一開始他們進展的太快,進展的速度遠在他們預期之中,但是在打了十幾天以後,他們又變得寸步難進了。

而且他們也看得出來,他們能進展這麼快,主要是對方把這些地盤讓出來的,對方不想讓的,他們可是打的頭破血流。

特別是華夏軍的騎兵師,可是給他們以巨大的牽制,華夏軍騎兵在東昌府一帶,神出鬼沒,襲擊敵人的薄弱環節,逼得官軍不敢分兵,就是打秋谷,也得成群結隊的去。

這年頭,軍隊還是用來打仗,用來攻城略地的,他們倒好,就是籌一些糧草和拉民伕,都要出動大軍去,才敢出動,否則這就是送死。

這種局面的出現,令那些想來山東發一筆財,大撈一筆的人意識到,他們想的有點理所當然了,他們身上的繩子和那幾個口袋,準備的有點早了,這仗還沒打贏,就想把對方當戰敗者來欺負,有點發白日夢了。

到了此時,他們才知道,華夏軍就是一條吃肉的惡狼,不是任由他們欺負的綿羊,也就是因為如此,楊嗣昌和洪承疇他們才會決定,先掃平了後路,再向前突擊,否則他們會死的很慘。

但是朝廷還是固執己見,即使他們再三的上書朝廷,他們還是堅持這一種想法,在朝廷的眼裡,劉家就是華夏軍的核心,劉布已經可能是死了,剩下的就是一個劉遠橋,如果劉遠橋死了或者是出了什麼事,他們劉家就樹倒胡猻散,這並不是說華夏軍會迅速的被他們打敗,而是說華夏軍這些掌兵的大將們,他們會擁兵自重,不再為劉家效力了。

如果劉遠橋出了什麼事,劉家就沒有人了,這些人就算是有心效忠於劉家,也不知道該向誰效忠,這就會出現華夏軍天下無主,群雄逐鹿的局面,這種局面對朝廷大大的有利,這才是最快戰勝對手的方法。

如果他們一座城鎮,一座城鎮的去攻打,華夏軍佔領了幾個行省之地,他們打個十幾年,也都未必能把這些城鎮打下來。

而且現在全天下人都認定了一點,那就是時間對華夏軍有利,對大明沒有利。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華夏軍佔領的是大明的賦稅重地,大明的精華之地,他們每年可以從這裡獲得大量的賦稅,大量的補給,隨著時間的增加,他們就會變得更強。

而大明則是比較坑爹,所有的賦稅重地都丟了,剩下的就是最為貧困不堪的地方,還要養著這麼多的軍隊,還要養著整個朝廷,一時半會還能夠支撐,如果是長期以往的話,肯定是不行的。

比如說他們這次集結出這麼多的大軍,稱得上是竭澤而漁,這種只是一時半會的爆發,勢必不能夠長久,時間一久,不用敵人來打,都會自我的解散。

這種情形,就是朝廷最為擔心的,其實朝廷一直也都面臨著這種困難,從當年萬曆年間建奴開始崛起後,多次派兵前去圍剿,他們都是多次的干涉前線將領的行動,就是希望能夠速戰速決,以最短的時間,內解決敵人,這樣就可以省下更多的錢糧。

結果前方的將帥,被迫無奈,只能夠提前出去跟敵人決戰,中了敵人的奸計,結果兵敗身亡,全軍覆沒,連他們的輜重糧草全部都歸敵人所有,讓建奴變得更加的強大。

很明顯,朝廷好了傷疤忘了痛,根本就沒有從這方面吸取過教訓,而是進入了新一輪的怪圈之中。

他們就是希望,在最短的時間之內,以最小的代價剷除劉賊。

洪承疇和楊嗣昌他們當然是看得出朝廷的這種想法和他們的難處,但是他們就在哀嘆:“這劉賊是好對付的嗎?竭盡所能尚且不能夠把他們打敗,你還想輕輕鬆鬆的就把他們打垮?”

所以無論是楊嗣昌還是洪承疇,他們都斷然的拒絕了朝廷的命令,在他們眼裡,竭盡所能,打敗劉賊,才是他們所關注的,他們現在聽朝廷的話,打勝了這功勞只怕是朝廷指揮有道,打輸了,這板子就會打到他們的屁股上,刀子就會砍到他們的腦袋上來。

所以他們兩個都不執行命令,而是執行制定的政策,這令朝廷十分的憤怒。

一天之內,頒下了一道聖旨,嚴詞申飭,連續十二天,這樣子可是讓洪承疇和楊嗣昌壓力山大,這簡直就是比歷史上的十二道金牌,還要致命。

但是他們知道,朝中諸公,只是泛泛而談的清談之輩,庸碌無為,尸位素素,根本就不知道實際情況,他們就知道,站在廟堂上瞎**扯,這仗很聽他們的方法打,只怕會敗得更慘。

無論是洪承疇,還是楊嗣昌,在跟劉家軍多次交手了以後,知道了對方的厲害,不再輕視對方,所以他們絲毫不敢大意。

他們現在就是像跟老虎搏鬥一樣,全神貫注,小心翼翼,不敢絲毫有懈,但是朝廷倒好,看見前線的軍官進兵順利,以為華夏軍易與,所以他們就收了重視之心,準備速戰速決,以最短的時間,最少的代價,殲滅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