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和楊嗣昌這種想法沒有錯,在跟敵人進行全面大戰的時候,後方重鎮沒有拿下,他們派兵回來拔下了這一根釘子,無後顧之憂以後再跟敵人進行決戰,保證後路的暢通,這是沒有問題,明智之舉。

但是他們兩位大帥的建議,卻是被朝廷所否決。

朝廷否決的原因很簡單,現在華夏賊各路大軍,已經先後的進入了山東,很快就會進入濟南,如果讓他們進入濟南以後,朝廷的大軍想攻下濟南,這就很難了。

最好的策略,就是在敵人大軍沒有進入濟南之前,一舉拿下此地,那時候他們就可以以逸待勞,抵抗敵人的大軍了。

傳統意義上來說,後方的城市,必須拿下,這是對的,就是為了保證退路,也是為了保證糧道的暢通,這幾乎是兵家金科玉律。

但是朝廷的大軍沒有這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朝廷也都沒有足夠的糧草輜重,他們糧響自籌,這就不存在糧道被斷的說法。

其二:就是用朝廷的話來說,他們根本就沒有退路可言,有進無退,只有攻下了濟南,滅了劉賊,這才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其三:至於說怕被他們圍困日夜攻,嚇得魂都附體,朝不保夕的守城軍,還能反擊不成?還能斷他們後路不成?

所以朝廷拒絕了兩位大帥的建議,命令他們挖更多的壕溝,設立更多的欄柵,把這兩座城重重圍困起來,只要確保敵人無法突圍,無法出去以後,其他的兵力,全部用於濟南方向的攻擊。

朝廷的回覆,可是令洪承疇和楊旭嗣昌大吃一驚,後方的路還沒有理順,居然就敢出動幾十萬大軍,深入敵陣,去攻打濟南,策略上是對的,實際操作起來很危險,很容易就斷了後路。

洪承疇和楊嗣昌用兵,一向用穩,像這麼冒險之策,他們可是不幹,所以馬上就拒絕了朝廷的旨意,繼續的執行既定的政策。

此時的山東大地,已經是戰雲密佈,在南邊的所有城市,已經進行了動員和備戰,東昌府則是處處大戰,東昌府已經分為了兩大戰場,一部分就是洪承疇部,他們集中圍攻臨清,而另外一部,則是為以楊嗣昌部為首,圍攻德州,可以說處處地方都在打仗,這樣子也都令華夏軍的兵力,十分的不足。

看華夏軍的意思,他們已經放棄了對河間府、臨清、德州等地的救援,他們的生死命運,就看自己的本事了,他們將會集中兵力在濟南,與敵人決一死戰。

因為劉忠勇的大軍,在抵達了以後,再也沒有向前一步,而是在濟南進行備戰。

半個多月以後,劉遠橋的大軍,也將會抵達這裡,加強濟南的防衛。

可以這般說,雙方都在搶時間。

洪承疇就十分憤怒,在出戰之前,皇帝和朝廷可是信誓旦旦的向他們保證,保證不會干預他們的作戰,讓他們放手而為,但是這一開打以後,他們馬上就變卦了,馬上就開始對他們指手畫腳了。

要知道朝廷一開始可是授全權予他們,這麼做主要就是因為沒有軍餉,沒有糧食,只能夠許下一些諾言,忽悠他們去打。

結果他們出去以後,馬上就變卦,士兵們可是怨氣不小,更重要的是他們攻進了山東以後,也都沒有想象之中的金山銀山,對方可是實行了堅壁清野的政策,所到之處,能搬走的就搬走,能燒了就燒,讓他們撈不到什麼好處。

人都逃了個清光,咱們就想抓一些人來做民伕,做後勤,這都不行,這讓他們的壓力非常的大。

而且華夏軍的頑強,也出乎他們意料之外,在他們想象之中,他們出動了七十萬大軍,以泰山壓卵之勢,雷霆萬鈞般壓來,如果是明軍,只怕會聞風而逃。

但是華夏軍沒有逃,他們只是主動地進行戰略撤退,收縮了兵力進行固守待援,他們放棄的地方,朝廷的官軍輕易而舉的就佔領了,他們沒有經歷什麼困難,輕易就佔領了大片的城市,佔領了許多的縣城,但是沒有撈到什麼好處,反倒分散的兵力。

讓他們去攻打華夏軍重兵集結的縣城的時候,是被華夏軍的大炮和火槍打的頭破血流。

現在雖然是雨季,天在下著雨,華夏軍不敢在野外作戰,但是他們依靠著城牆,蓋了許多的臨時的棚子,可是讓他們的火槍火藥沒有受潮,就發揮了威力,當明軍大舉去圍攻對方嚴陣以待的城市時,他們的死傷就非常的慘重了。

你們如果不發動集團衝鋒,不用人海戰術,就沒有辦法衝到他們面前去,如果使用人海戰術,往往又是成了對方大炮的活靶子,對方架構在城牆之上的紅衣大炮,一炮轟擊過來,就是犁出幾條血肉衚衕,炸死了幾十個人之多,令明軍心膽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