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開始,明軍兵力充足的時候,他們是兵分多路,遍地開花,但是當兵力深入到東昌府以後,戰線開始拉長,他們的兵力進一步分散,就沒有那麼足了。

而且他們沒有後勤隊伍的弊端,也都出來了,就是前方已經把糧食和輜重都打沒了,後方也都沒有人把這些東西運過來,在原定計劃之中,他們是就地籌糧的,但是都被華夏軍燒了個精光,還籌個錘子?

這就令他們一開始全面進攻,變成了別無沒有辦法,只能選擇有限的幾個地方,進行重點進攻了。

即使是重點進攻,他們還是想先把後路掃平了,確保自己的糧道充足了,進退自由了,才去進攻濟南。

而楊嗣昌部也都表示,必須拿下了德州,才會圍攻青州,進入東三府劫掠那裡的糧食。

但是朝廷方面又有不同的看法,朝廷則希望能夠速戰速決,在朝廷眼裡,只要攻下了濟南,打敗了劉遠橋的部隊,殺死或者是生擒了劉遠橋,他們就可以獲得勝利了。

如果像楊嗣昌,還有洪承疇他們的計劃,他們將會花上數月時間來用於拿下河間府和德州府,就是浪費了大好的時間,劉遠橋就會利用這一段時間,進入濟南固守在這裡,跟他們決一死戰。

到那個時候,濟南又會變成了另外一個德州或者是河間府了。

而且攻進了山東以後,他們才發現,他們並不是闖進了太平世界,這裡也不是任由他們馳騁和縱橫的地方。

華夏軍雖然放棄了大多數的縣城,集中兵力固守在主要的縣城之中。

這也就意味著這廣闊的原野,就是明軍撒歡的地方。

華夏軍的主力部隊,沒有辦法開上來,但是他們的騎兵,可是早早的出發,抵達了這裡,在守城和攻城的作用,不是很大,但是在廣闊的野外,他們的作用,可就大了去了。

布日固德的騎兵師,基本上已經全部的調進了東昌府,他的騎兵師,分成十個千人隊,來去如風,他們專門襲擊明軍的薄弱環節。

明軍組成重兵集團,他們不敢輕易的攻擊,但是如果明軍士兵出現在野外,就很容易受到他們的襲擊,逼著明軍不敢分兵,只能夠抱團取暖。

本來按照許多明軍士兵的想法,進入了山東,就是他們撒歡的地方,就是他們自由馳騁的天堂,誰知道他們只要是低於上千人的部隊,就會受到華夏軍騎兵的襲擊,打得他們落花流水,哭爹喊娘。

布日固德本來就是一個騎兵高手,很擅長使用騎兵,特別擅長於輕騎兵的戰術,他們來去如風,襲擊敵人的薄弱環節,令敵人苦不堪言。

洪承疇和楊嗣昌等也都派出了自己的騎兵隊,與之進行對戰,對他們進行追逐和廝殺,但是在野外的撕殺之中,他們可是讓布日固得的騎兵,打得哭爹喊娘,死傷慘重,畏敵如虎。

因為布日固德的騎兵,主要就是以蒙古僱傭兵為主,這些都是十分精通騎術和騎射之術的猛人,他們可以在馬背上吃馬睡覺,來去如風,襲擊敵人的薄弱環節。

如果你結成了兵陣和硬寨,他們又不襲擊你,如果你在行進之中或者是野外進行打秋風,就被他們攻擊和襲擊。

這樣的戰術,雖然說消滅不了明軍的主力,但是卻大大的拖延他們的速度,更重要的就是逼著明軍不敢分兵。

他們根本就不敢派出小股部隊去搜刮錢糧,去搜刮錢糧,都得幾千人,幾千人的出去,這就讓他們在這方面的效率大大的降低。

明軍這是迫不得已,他們派出了無數支小隊去鄉下搜刮錢糧,抓壯丁,但是這些人大多數都受到華夏軍襲擊,他們這些兵,一旦落入了對方手上,就是被對方砍了腦袋,拿去領賞。

而且當地的老百姓,還是跟華夏軍一條心的,他們處處的跟明軍作對,為華夏軍的騎兵通風報信,令華夏軍的騎兵,就像處處的長了眼睛一樣,只要明軍騎兵敢落單,就會受到他們的襲擊。

這樣子也是洪承疇和楊嗣昌等,想回師把這一片地方,進行了一個徹底的綏靖,確保後路暢通無阻以後,再跟敵人主力進行決戰。